// 滑动组件
// 滑动组件
行业人物

「16000字深文」对话中欧王高:中国商业环境决定要素“供大于求”,营销的人货场融合不可逆(下) | 《超级营销人》系列①

Monica  · 2020-06-18 14:41

【摘要】 超级营销人

文 | 曾巧


04.

直播带货,

从“街头叫卖”到“电视购物”演变过来

更多的是一种营销行为


超级营销人:谈完大环境、还有营销大趋势下,后面,想跟您探讨一些具体形式玩法的趋势。比如,今年可以说大家都把眼光聚焦到“直播”这件事情,对此,您怎么看?


王高:我最近正好在筹划一篇文章《直播带货热潮下的理性思考》,从标题大概就能知道我的态度了。


首先,直播带货的现象不是一个新鲜的事情。市场上出现一些新物种、新模式,其实从线下找,都能找到源头。直播带货在形式上,就是原来传统的练摊模式,你在北京可能都熟悉,在天桥上有叫卖练摊,而实际上直播带货就是一个新式的叫卖练摊。一个人在路边,我卖剪刀、卖菜刀、卖13香的,原来练摊的局限是你搭个场子,周围有人能看到你,你一边吆喝一边展示,然后有人就买走了,这是在原来的物理世界完成购买。


随着技术的发展,我们知道后面有一波技术“电话电报”,影响很大,然后电视、广播,又让练摊走得更远了,这就是电视购物,想一想电视购物他也是口若悬河,把他东西说的多么多么好,也是各种“买它”的意思。


然后到了今天,结合短视频,结合直播,有了直播卖货。短视频发展非常快,以抖音和快手为首,包括其他一些平台都在延伸短视频,原来技术上,直播主要的商业模式是靠打赏,否则你做那么热闹,都是赔钱。但是靠打赏的收益是有限的,而且从长远来讲,可持续力比较弱,所以王思聪做的公司都关门了。


然后,有这么一帮人有粉丝,他们自己也有意愿跳出来说,我们除了打赏还有没有其他的手段可以变现。薇娅、李佳琦本身在阿里淘宝系诞生,这基于阿里的需求诞生的,所以变现的模式不仅是打赏,更是基于淘宝的电商基因。


超级营销人:直播带货的目前仅仅在于“带货”吗?


王高:直播带货的目的更多是营销大于销售。为什么?想一想到现在靠直播带货,不管你的销售额有多高,销售量有多大,包括董明珠也可以卖那么多,薇娅都可以卖火箭,她最高现在平均大概一天有五千万的销售额。


但企业卖了这么多货,真的从中赚钱的有多少?你要给到主播10%-30%左右的佣金,还有坑位费等。那么,去掉佣金、去掉退换货、以及产品成本,毛利还剩下多少?往往很多企业能够打平就已经很好了。另外,直播卖货,消费者购买图的都是全网最低价,所以要靠直播带货来完成企业的利润目标,很难做到。


直播带货,可能更多的是一次性的,不可持续的,受众规模很大的,一个营销的高光时刻。有两三千万人甚至更多的人在看,短时间对产品和品牌,有演示,有讲解,从而产生影响的营销动作。


实际上直播对于品牌推广是可以的,比如说,大家又一次看到一款产品能够被薇娅、李佳琦推广推荐,这是品牌推广。另外,新品上市用直播带货也是不错的,从企业方来看,你的新品上市,总是要做一些促销,要获得第一波种子用户尝试新产品,然后通过大家口碑体验,快速传播,如此销售曲线才能拉起来,所以靠直播去拉新客户,第一次尝试,或者尾货,库存断码等一次清仓都是好的。但是常规产品的营销,不能都靠直播来卖货。


05.

砍掉品牌预算,转促销卖货,

囚徒困境下的全盘输家


超级营销人:上半年,我们观察到很多品牌开始砍掉媒介的曝光预算,更多的投入到效果转化,也即“卖货”,针对这种现象您怎么看?


王高:先分享下我的背景,我回国教书之前是在清华经管,然后在中国也十几年了,做营销教授快小20年。回国之前在美国可口可乐工作,工作负责营销和销售的战略决策支持。对于企业,尤其做消费者产品的,做to B端的本来就没有多少广告预算,而都是销售手段的预算,那对于to C的产品,不管是耐用的还是快消,投在广告上的钱,都不如投在促销上的钱多,历史预算结构一直是这样。


在过去,如果将预算看作100%来计算,销售促销和广告的比例大概就是:六四分或者七三分,其中40%是广告,60%促销,或者30%广告,70%促销,广告的预算相对就小。

有一种说法叫“促销,小鼓包,大促销,大鼓包,不促不销,一促就销”。如果竞争对手在做促销,而我们不做,我们就是输家。


实际上,我们都知道一个所谓囚徒困境,大家都不愿意做输家,你的选择是什么?你的选择就是我要做,那对方也要做,这个本身并不理性,但是博弈肯定会发生的。而且促销和广告的差异是促销直接可以看到销售结果,而广告是一个长期的,今天做广告,今天看不到结果,未来可能才有可能看到结果,其中有很大的不确定性。


一家企业,即便是上市公司,往往都会被短期目标驱使,你的业绩没有达成,你会把资源往哪偏?不是去做广告,广告改变不了你短期绩效,那一定是做促销,所以这是一个大的背景,历史一直是这样,今天这个现象只是加剧了。


超级营销人:那企业应该如何理性思考?


王高:企业要思考的是,要的是短期,还是长期。如果图长期一定是做广告,做品牌,这是减少客户对价格的敏感度,减少对促销的依赖,更多是消费者图你的产品,你的服务,你的品牌。

而促销的结果是增强消费者对价格的敏感度,减少了品牌的忠诚度,反过来看如果企业追求长期目标,应该更多的是做广告,减少促销。


其次因为竞争的原因,别人做,你不做不行,这是一个囚徒困境。另外,企业需要思考更多的靠推动,还是拉动。广告是拉动力,顾客来找你的产品,找你的服务,而促销是推动力,给到经销商激励,让经销商给到客户激励。促销简单来说,就是直接或间接的降价,补贴给经销商,补贴给你消费者,然后刺激他们来购买,这是推动的力。今天实际上,我们看到更多的是短期行为,更多的是做推动,是促销的行为。


超级营销人:那为什么会出现“囚徒困境”?


王高:有几个因素。

  1. 供给和需求的关系。供大于求是最大的决定因素,因为有太多的产品在卖,反而买家是少的企业都想把自己的产品卖掉怎么办?只能更多的让客户关注,更多的刺激消费者。

  2. 供大于求导致企业的竞争更加激烈。企业就会投入更多的资源,希望把自己的东西卖掉,将更多的资源放在促销上。在有限的需求,更多的供给,以及你的竞争对手投放促销资源的情况下,你会怎么做?你只能投促销资源。


理性上来讲,是全输的格局,也就是没有赢家。


假设做汽水,可口可乐和百事可乐,如果两家都不做促销,一天可以卖到100瓶,两家都做促销,也许能多卖120瓶、130瓶,多少的量两家分,其实可以看到促销没有增加太多的购买,但是品牌投入的费用大大增加了,这导致很恶劣的后果,营销的费用越来越高,渠道的费用越来越高,但需求增长不能抵消营销和渠道费用的增长,所以这么做使得企业盈利受损而不是受益。


那如果我不这样做,其中一家肯定是输家,正做着的是赢家,所以大家集体在做输家,大家一块儿上,这个行业就没有问题了。所以所谓的囚徒困境,你不做别人会做,所以大家一块儿去做,实际上从行业的理性发展来讲,这是一个非常糟糕的结果。


有的时候我们开玩笑说,行业里面需要有带头大哥。带头大哥干什么?让行业能够理性健康发展。因为供求关系导致竞争非常激烈,非理性,明明看到是一个陷阱,但是绕不开,必须往里面跳。所以,现在大家谈品效,而广告越来越少,其实是基于这样一个大背景,再加上今天有这么多新玩法诱惑,同时品牌和销售融合到一起。如果找MCN机构聊,他一定也说“做品效合一”,他不会说做销售,因为只做销售不能自圆其说,所以我还有品牌曝光。


超级营销人:那您怎么看品效合一这件事情?


王高:品效合一,从现在技术的发展来看是存在可能的,但不是真的能够做到,需要看。比方,你做直播带货,或者在社交媒体卖货等,你是正常价格售卖,那你是可以盈利的,这件事本身有一点品牌效应,那么品效合一就能兼顾了。卖出去我还有利润,这是行得通的。如果说你只有品牌曝光,但没有利润,实际上就是一个无效的项目,有销量,但它是无效的。虽然看着很热,但企业未必赚钱。没有利润的品效合一是没有意义的。


前段时间,我们看到董明珠卖货很多,但经销商都快疯掉了,首先是打乱了价格结构,线上卖的那么便宜,线下怎么卖;第二,线上直播卖货,线下经销商要在那下单才能够数,否则实际上真的能实现那么高的销量吗?因此,直播带货要理性看。


技术上存在品效合一,因为有确实地方既做品牌又可以做销售,但是目前的销售,可能是效果打折扣,不要光看卖掉多少,还要看企业是否有利润,这是一个巨大的问号。所以,品效合一更多是停留在一个可能性上,真正实现品牌的部分大过销售,虽然它的形式表现为带货,但实际真正服务的目的是营销。


06.

私域做有温度的关系,

公域是冷关系,弱关系,

而现实中,私域和公域很难打通


超级营销人:私域一直从去年火到今天,你怎么理解私域和公域?他们的核心差异点在哪?


王高:很多企业都在运营社群,运营粉丝,尤其是微信的发展,让做私域流量变得可能了。很多新电商实际上是靠私域流量发展起来的,比如云集、拼多多,它是在社交媒体成长起来的。而阿里和京东就是典型的公域平台,从市场上拉流量进来,撮合买家和卖家交易,包括让卖家买广告位。


那么,私域来讲,比如在云集平台,店主可以把货推给他熟悉的人,他自己有若干朋友圈、朋友圈,云集更像直销,拼多多更像是团购。拼多多做的是大家来帮我一块儿拼单,然后用更低的价格买到商品,或者获得比较大的折扣。


私域流量最大的特点是什么,从电商来看,传统的公域流量实际上是自己花钱买来的。比如,“什么值得买”在2019年有六七亿收入,其中大概三亿来自于阿里,三个亿来自于京东,因为“什么值得买”是一个第三方信息平台,相对客观的评价商品,通过这些评价把流量导给阿里或者京东,从而获得收入。


公域流量的特点是没有温度,用户到我这儿来,自己主动搜,主动买,虽然我是你的客户,你也有我的数据,但咱俩没有感情,咱们的关系是冷关系、弱关系,相对粘性不够。


再看私域流量,这个关系不是弱关系,相对而言是强关系,有温度的关系。为什么?可能这是咱俩是熟悉的,甚至可能是朋友、同学、亲戚,那这样我在推产品的时候,你可能更容易信,因为我骗你是有代价的。


私域流量多数的特点是关系有温度,相对强的关系,这就决定了每一个私域流量不可能太大,他受制于你的朋友圈、熟人圈,自己能够覆盖的范围相对有限。私域最大的挑战在于“我怎么能够获得你的信任”,所以私域流量不是一个说玩就能玩起来的,或者说能够起规模,这本身就受限制。


超级营销人:广告主们都希望在阿里、头条、抖音等做了营销,最后导在自己的私域池里。但他们也往往有个困惑,如何将公域和私域进行打通?怎么进行私域的建设?


王高:这个问题可以换成,怎么把一个没有温度的关系,变成有温度的关系,这事蛮挑战,也就是从不熟悉变成熟悉。


私域流量确实变得越来越重要,但是它必须是一个一个局部构成的一张大网,他没有办法打通成一整张大网。而公域流量本身就是一张大网,不过黏性更弱,温度更低,但它的范围很大。所以,本质上,这是很难打通。


超级营销人:那么,站在品牌企业这一方,有没有办法,让公域和私域流量有一个更好的结合,达到一个相互促进的作用?


王高:咱们是一个朋友圈,关系很好,我可以带着大家去淘宝上买东西,淘宝是一个公域平台。但因为我们组了一个小团,我们自己打着一个小旗子,说在那买东西,就会有什么样的优惠等,这些结合后,将私域流量往公域流量引是可以的,但是从公域流量往私域流量引比较难。


07.

新消费品牌,

考验的是非理性消费的是否可持续


超级营销人:今年整个新消费、新品牌开始冒出来,我们观察到很多品牌一下子火了,比如自嗨锅、钟薛高、参半等,快速成长起来,拿下高额融资,在这样的一个环境下,您怎么看这种现象?在这样的新时代,我们做品牌的逻辑,有没有发生改变?


王高:为什么他们短时间可以卖得这么好,从供给和需求两个角度,也就是从客户端和品牌端,如果说需求是理性的,增长往往会比较好。比如南方人喜欢吃米饭,是一个理性需求,可以说得清楚,但是时装、音乐、电影、游戏等,是感性需求,触动一根神经,需要给到时间,经得住考验,才能慢慢做起来。一旦做起来,持续性会比较强。


你的偏好相对来说是一个感性,是触动一个神经的。而且这个偏好是不独立的,往往容易受别人影响,当大家都喜欢的时候,你也会喜欢,当大家都不喜欢的时候,你也会不喜欢,那如果说是这样的需求特点,有一本书叫《乌合之众》,很老的一个法国学者写的,但实际上来说不严谨,但是他解释的还蛮好,就是叫群体现象,意思就是大家跟着往东走,就都往东走,现在非常多的爆款,包括销售非常好的,他的理论基础,就底层的作用原理就是一个群体现象,偏好不独立,更多是让大家不需要动脑。你打哈欠我也跟着打哈欠,叫羊群效应,因为这是一个指数级传播。比方,一个人可以影响到周围五个人,五个人中的每个人再影响五个人……那就是5的n次方。引爆能力会非常强,往往此类产品更多的是感性需求,偏好不独立,而是触动一根神经的。


超级营销人:那么,引爆的概率来讲是怎样的?以及这里面的挑战在于什么?


王高:从概率来讲,还是小概率,有100个在尝试,但这几个冒出来了。这几个一旦冒出来就是因为羊群效应、指数级的传播,他的引爆速度要比传统产品的引爆速度快得多,但这里面有一个巨大的挑战,在于消费者偏好是否可持续性。


风险在于“来得快去得也快“。讲一个时装的例子,像Burberry,到国外的话,可能会买他的风衣、丝巾、包包,最终他的风衣变成了经典款。他一年要推很多很多产品,但有一些沉淀下来了,这些变成了经得起时间考验的时尚,优点是可以持续,


但比如,比如像迪士尼是做产品的一个了不起的企业,他的新动画片出来后最多火3个月,大家就不怎么看了。


经济学有一个基本的分类,从需求上叫纵向差异化和横向差异化。纵向差异化就是满足一个需要,理性的。横向差异化就是满足一个触动一根神经是感性需求。


感性如果要做起来,它是可以快速引爆,因为它的传播机制,是羊群效应。但感性的弱点是“去得快”。人的本性是喜新厌旧的,所以怎么能够把感性变成理性是一个巨大挑战。


超级营销人:那为什么偏偏在今年和去年这段时间出来的新消费品牌比较多?


王高:实际上过去也有,比如像三只松鼠。只是现在有了一些新的传播手段,变得更容易去做这个事,羊群效应更容易发挥,有了社交、短视频、社区,第三方信息平台等,底层技术助推了这种现象。


08.

快速迭代的中国零售业态,

全面融合


超级营销人:其实,无论刚才谈到的新消费品牌、直播、还是私域公域流量,品效问题等,本质上这些都为中国零售服务。行业很多人谈到,中国零售业,除了营销和传播在融合,中国零售也在面临着革命,所谓的革命是什么?


王高:我有一个预测,中国零售业态一定会融合,全面融合。这个融合,可以是线下到线上,线上到线下,打通只是第一步。


商品会融合,价格会融合,社交媒体会被线下用,也会被线上用,直播带货的方式也会被融合进来,将来在市场上,能够主导自己命运的,一定是一个综合融合的业态。

比如阿里,他已经投资了所有几乎主流的线下业态,从银泰到苏宁,再到超市百联、大润发,还试图收购德国的会员店,还有红星美凯龙。想一想,线下最主要的大连锁业态,阿里要么是全资收购,要么是大比例的投资。


阿里为什么要投资这些企业?第一,因为线上的流量增长放缓了,到现在加起来大概1/5,或者1/5强的社会零售商品总额在线上,剩下大头还在线下,往线下沉可以看得到更多的客户和购买场景,可以使规模实现增长。


再说一下盒马。盒马是从线上出发,他有客户的数据,有支付宝,然后又做了线下的门店,你可以在线上买,也可以在线下体验,但他更多的交易来自于线上下单,物流配送,但这是一个全渠道。


所以,首先是线上线下的融合。然后,就是价格的融合,这是第二步。


超级营销人:这也考验一个综合能力?


王高:多触点的能力。在公域流量是人找货,在私域里面是货找人。比如拼多多的货找人,“哎,哥们儿帮我拼个单,我去找人去了”。而直播带货是货找人,所以现在大家更主动地拎着自己的东西去找客户。


货找人就有一个约束,我不可能拎着无数的商品来找你,所以往往他们都是聚焦单品,从零售业态的发展来看,这是一个本质的变化。


如果讲趋势的话,一定是消费者享有充分自由的一个未来零售格局。意思是消费者可以线上下单,线下提货,也可以线下下单,物流配送,我也可以直接下单拿走。


超级营销人:那么单纯来看,线上的发展空间会怎样?


王高:线上的增长空间反而小,因为它最大的增长空间是要靠人头,人头基本上是满负荷,饱和式的覆盖,你再怎么增长空间有限。商品也基本上是能覆盖的商品,服务都覆盖解决了,产品满了,客户满了,再增长很难了,就重复购买,也就是喝三杯咖啡变成四杯咖啡,这样的增长。


想一想真的还有差异化的机会,是来自于线下,而不是来自于线上,所有的电商都是一样,你选择京东,选择阿里,商品是一样的,价格是一样的,选择谁?线下服务体验好的,所以除了物流配送,你线下体验能做好吗?原来线下被电商挑战的时候,他们用了一个最笨,应该也是无效的反应手段,线上用价格在打他,他用价格应对,这就是一个赛马的故事,人家跟他赛马,你没法比的。因为线下的成本本来就高,你把你的价格压下来之后,就没有利润空间了,而电商运营成本要低,他低价可能还有利润,再加上他早期甚至不要利润。


超级营销人:那线下存在哪些机会?


王高:但想一想,有什么线下能做的到,线上做不到,那就是体验,这个体验不是简单让他穿一穿,摸一摸,看一看。如果把线下的购物环境做好,让我们到这个地方乐此不疲,我们愿意来,只要有客流你就有生存的条件。


都说90后、00后是宅的一代,不对的,是没有有意思的东西吸引他们出去,所以他们就宅在家里玩电脑玩手机,如果有趣他们还是愿意出去的。


那你能够制造理由让我出去,出去一次,再出去一次,这就是应该跳出传统的零售概念,真正创造体验,有流量有客流你就生存的条件。


09.

供给侧竞争加剧,

商业对于营销的依赖度更强,

营销人要做一个持续的学习者


超级营销人:营销对于商业的价值本身会不会被压缩?


王高:不会,实际上在中国,越来越多的消费产品,营销销售的费用是逐年提升而不是减少,整个销售的环境变化,营销媒体渠道的变化,越来越碎片化,人群越来越小,我们能够影响客户的能力越来越弱,客户的购买渠道越来越分散,再加上像有阿里、京东这样的大平台,相对是垄断,渠道费用越来越高,营销费用越来越高,现在看不到产品能够改变他们对市场的影响力,也就是有产生拉动力。比如,我自己去找你的商品这点,在短期内改变不了,没有办法改变我们对渠道对营销的依赖,所以营销在短期内还是一定是最重要,最活跃。


超级营销人:那么,什么时候能改变?


王高:慢慢的是一个过程,当你企业的产品大家都想要排队,非他不可的时候。那个时候就会有改变,可以减少营销费用。所以目前还是供大于求,差异化很小,企业对营销对渠道非常依赖。


超级营销人:在这个新的时代,对于营销人有没有新的要求?


王高:作为营销人,你要知道你的企业的营销底层最关键的问题是什么?就是你的客户,你的产品的核心价值诉求,这两个你要想清楚,知道客户他们现在是什么样子,平时的时间怎么支配,什么时间看什么,以及需要卖什么,怎么卖等,这个一直没有改变,这是底层的。


超级营销人:那什么东西改变了?


王高:挑战是,现在玩法太多,变化太快,所以营销人要主动地把自己投进去,要理解要学习。如果对你来讲是需要拥抱,那就要快速的学习拥抱这些新的,因为这样可以让原来落后的方式用这些新的去替代,才能更好的为你的客户做服务。


变化太快意味着实际上大家的起跑线都是在同一个位置。不是谁比谁具有先天优势。从营销人的角度,要做一个持续的学习者,尤其是互联网和底层的一些技术,给我们带来了太多新方法。


《超级营销人》发起方介绍:

阿里创新业务事业群智能营销平台隶属阿里巴巴集团,以阿里数据技术为基础的多场景智能营销平台,依托中国移动搜索领域市场份额排名第二的搜索平台神马搜索,及深受用户青睐的覆盖6亿+用户的UC浏览器,具有强大的数据洞察能力及技术分析能力,以及集团下多产品与场景资源等优势,可以为各行业广告主带来营销效果与效率的提升,目前服务着300多个行业,5万多家客户,并揽获营销行业内各大知名奖节多项营销类奖项,在广告主侧及营销行业中具有很好的口碑与影响力。(更多资料可查看微信号:阿里巴巴创新事业群智能营销平台)


Morketing原创

已有0人收藏

+1

已有0人点赞

+1

发表评论

请先后参与评论

已有0

转发

入驻
机构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