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AI工具正在以惊人的速度瓦解着传统内容生产的护城河——当AI抹平了生产门槛,内容创作的下半场,该拼什么?
2025年春节,DeepSeek的爆火让AI技术彻底实现平民化使用。
义乌商家用它生成36国语言营销内容实现订单翻倍,虚拟主播靠AI分身同时用川粤方言带货,连交个朋友直播间都创下单日3.3亿元的销售神话.....在技术平权的浪潮下,一个尖锐的问题浮出水面:当AI能24小时批量生产“精致平庸”,人类创作者的价值锚点究竟在哪?
李檬在新书《AI红利:创作者解锁万亿市场》中直击这一行业焦虑。他曾预言“网红将淘汰广告公司”,如今直播电商崛起印证了这一判断;而他2025年提出的“AI将淘汰网红”,更是直接引爆话题热议——在克劳锐大会,网红们几乎人手一本《AI红利》。
在这一现象的背后,折射出的其实是创作者群体的集体恐慌,AI工具正在以惊人的速度瓦解着传统内容生产的护城河——当AI抹平了生产门槛,内容创作的下半场,该拼什么?
李檬指出:“在技术平权时代,唯有具备思想深度的创作者才能建立竞争壁垒。”同样,在Morketing看来,“AI+X"的组合恰恰是未来内容竞争下半场的关键所在。
AI是“超级工具”
帮创作者实现“1+1>2”
“会用AI的创作者,相当于雇佣了一个永不疲倦的实习生。”时代站了在AI崛起的门前,不难想象,未来“AI辅助工作”将成为常态。这种背景下,AI的使用也大幅降低了行业的准入门槛。
据天下秀跟踪分析海量创作者数据后发现,AI已将内容创作的门槛降低90%。而这,也直接成为网红和内容创作者们焦虑的根源——当能做内容的人变多,竞争的差异化体现在哪?
李檬直言,“所有创作的内容被AI学习完后,老内容永远无法再赚钱,因为老内容永远被AI填满了。”所以在未来,掌握了“创新和深度”内容的创作者,就掌握了核心竞争力。
纵观内容行业的一路发展,内容创作者依旧有AI无法替代的优势。
举个例子,达人米三汉以7.5小时的《红楼梦》解读在抖音爆红,并引起热议。“在如今快节奏的短视频时代,这样的视频真的能吸引大家的关注吗?”
从数据来看,当这则超长视频播放量突破3亿次时,米三汉透露,已经有大约75万人次看完了他的视频。并且其还表示:“我现在的400多万粉丝都是靠着这则视频涨起来的,这拨流量确实给了我思考,要努力创作更好的作品。”
这样的完播率和后续的一系列效果,再次证明,虽然科技快速发展,但内容的“深度与创新”依旧有着难以替代的优势——即便在“快节奏短视频”的时代,有着深度内容的超长视频依旧可以借此逆袭。
AI或许能写出完美且平庸的小说,但文学却需要“人性的复杂”。这则长视频成功的背后,其实也映射出一个重要逻辑:AI决定了内容的下限,但人类对于内容“深度与创新”的赋能决定了内容的上限。
如果,AI创作的内容是实习生水平,那么 AI 加上“深度内容”则相当于优等生的水准。
在《AI 红利》中就举了一个例子:用 AI 创作的第一本出版物,设计者仅用了 20 个小时,但在后期依旧需要创作者的调整,才最终发表。这进一步证明,人类创作者对于内容“深度与创新”的把握,是不可代替的。而另一方面,AI 则加速了优质内容创作者的产出效率。
综合来看,在Morketing看来,如果将X代表的“深度、创新”比作内容的基石“1”,那么AI则是其后无数个助力内容效率的“0”。在拥有“深度与创新”这个核心竞争力的基础上,AI的存在,就是实现“1+1>2”的辅助器。因此,掌握“AI+X”的内容创作模式,能够显著提升深度内容创作者的产出效率。
对此,李檬也给出同样的观点:“我们应该更多把AI当作一种工具,而不是把它当做自己面对的竞争对手。”毕竟,AI的助推,本身就是让有深度思考能力的博主更快产出。
其提到,在没有智能手机之前是没有视频博主的,那时候拍视频很难,录完导磁带,磁带导电脑,电脑再编辑;后来有了智能手机,小孩子都能拿着自拍杆编辑发布了;而现在,AI将创作效率实现了翻倍甚至数倍的提升。例如,某头部MCN机构使用灵感岛工具后,短视频内容日均生产量从1.6条提升至5条,产能提升212%。
“每次技术升级的时候总会有一派人是恐慌派。”李檬认为,相比焦虑,不如正视AI的存在,“毕竟AI的本质依然是一个“超级工具”,来帮助内容创业者更好地创作,而更好的创作就是更快的效率、更多的收入,粉丝更满意、客户更满意。”
广告预算格局改变
会用AI的红人将分得更多“蛋糕”
结语
觉得内容还不错的话,给我点个“在看”呗
原创文章
已有0人收藏
+1已有0人点赞
+1转发
发表评论
请先注册/登录后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