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滑动组件
// 滑动组件
深度

“儿童餐”大火背后,年轻人选择去西贝“遛娃”

kanglong  · 2025-04-30 09:58

【摘要】 “好久不见,约西贝吧!我常带孩子来。”一位消费者告诉iBrandi品创,自从同学晋升为“宝妈”后,带娃聚餐的首选地就成了西贝。 有趣的是,这并不是个例。




“好久不见,约西贝吧!我常带孩子来。”一位消费者告诉iBrandi品创,自从同学晋升为“宝妈”后,带娃聚餐的首选地就成了西贝。


有趣的是,这并不是个例,据iBrandi品创观察,越来越多家庭正将西贝作为“遛娃食堂”,而转变背后,其实是西贝的战略重构。


2024年底,西贝旗下主品牌将沿用多年的“莜面村”标识变更为“西贝XIBEI”。


2025年初,创始人贾国龙在新年贺词中更是明确提及,西贝的品牌定位将会从“西北民间菜”向“家庭欢聚餐厅”转型,官网首页更赫然打出slogan:“把更好的给孩子”。


而作为突破原本定位的代表性举动,西贝进一步推出了“烤鸭”菜品。


显然,西贝未来的发展核心不再局限于“西北菜”,而是期望多元化,并向“带娃群体”靠拢。不过,瞄准“儿童餐”的也不止西贝,老乡鸡、海底捞、九毛九等连锁餐饮品牌都在争相入局。


当餐饮行业整体承压,“儿童餐”的蓝海成为餐饮品牌的新战场。


但是,押注“家庭餐”真的能成为西贝穿越周期的答案吗?要知道,高频的亲子用餐需求固然诱人,但既要平衡儿童餐品研发投入,又要维持成人客群复购率,这场转型明显远非更换Logo这般简单。


01.新客增长与老客流失


从大环境来看,西贝的转型并不意外。


在行业下行期间,各大餐饮品牌生存压力骤增,选择升级转型对抗周期的品牌不在少数,而西贝选择聚焦“家庭餐”,一定程度上,也是因为西贝早就尝到了甜头。


早在2017年,西贝便以敏锐的商业嗅觉率先切入“儿童餐”赛道,开启餐饮细分市场的战略布局。令人瞩目的是,这一前瞻性决策收获超乎预期的市场反馈,儿童餐业务收入呈现爆发式增长态势。


数据显示,2019到2022年间,虽然行业经历疫情洗涤,但西贝的儿童餐却展现出强大韧性,营收逆势增长高达415%。2023年,这样的火热态势继续延续,仅这一年,西贝就接待了640万人次儿童。根据统计局公布的2.48亿儿童调查中,每46位儿童就有一位走进过西贝餐厅。


不仅如此,儿童餐的快速增长背后,也带动了品牌家庭客群占比一举突破了65%,在大热的周末时段,家庭消费贡献销售额占比高达78%,连带消费率提升42%。



得益于“儿童餐”的带动,西贝直接在疫情开放后的第一年,也就是2023年,交出了营收超62亿元的历史新高业绩。


但即便如此,西贝依旧没有逃过行业带来的周期困境。


到了2024年,行业增长趋势进一步萎靡。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24年全国餐饮收入55718亿元,同比增长5.3%。虽然整体稳中向好,但增速远远低于2023年的20.4%。


原本归于“衣食住行”四大刚需行业的餐饮业,一年之间经历了大量企业倒闭,再加上是市场进入存量时代,品牌之间的竞争也进一步严重内卷。


西贝明显感觉到了寒意。


2023年年底,彼时的贾国龙很自信的预计,2024年西贝营收至少增长10%。但受到大环境影响,贾国龙在之后接受媒体采访时,无奈的表示:“2024过完年之后,生意就开始往下掉,原计划增长10%,但过了年之后往下掉了10%,和预想的反差特别大。


即便下滑程度不大,但却也给西贝和贾国龙敲响了警钟,而此次战略转型,就是其为了应对行业周期给出的答案。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儿童餐”的甜头确实可观,但这背后却也牺牲了不带孩子的客户们。


数据显示,西贝的复购率从2019年的43%骤降至2023年的18%。所以,“新客的增长难掩老客流失”,成了西北转型最先要面对的“阵痛”。


2.定位多变到战略“失焦”


如果说。西贝从西北菜转向“家庭餐”是被儿童餐所带动,那么“求变”这件事本身,在西贝身上其实早已司空见惯。毕竟,西贝在过去也曾一度被外界调侃为“战略自嗨”。


我们来梳理一下,西贝在近十年都对品牌做了哪些规划。


首先要注意的是,西贝在2012年,是以“莜面村”进入赛道的,但没过多久又以“西北菜”为主打,名字更是突出了西贝。在华与华接手后,以其最为擅长的“超级符号”营销,将“I love莜”作为宣传核心,迅速让大众认识了“莜”这个字,也算是奠定了品牌初期的心智。


不过,这只是西贝“折腾”之路的开始。


2016年,西贝推出首个快餐品牌西贝燕麦面;2017年更是升级成麦香村;2018年立志要成为中国版Shake Shack的超级肉夹馍;2019年打造“西贝酸奶屋”、2020年又试水中式炒菜成立了“弓长张”......


结果都很相似——尝试很多,水花不大。还有统计显示,过去十年来西贝累计推出超过10个子品牌,但走向皆是“虎头蛇尾”。


从“莜面村”到“西北菜”,从“烹羊专家”再回到“莜面村”,如今再到“家庭餐”,不断变化的战略直接导致“定位失焦”。


在一个需要“经营品牌形象”才能站稳“客户心智”的时代,“定位失焦”其实算是非常严重的问题了。尤其是,当西贝放弃“莜面”这个名字,也代表其此前培养好的“莜面”基础心智层被彻底放弃,而“家庭聚餐”的新“心智”则需要西贝重新培养。


此外,西贝一旦主打“带娃专区”,就要面临客群年龄层迭代风险和儿童复购周期。


当儿童成长为青少年,这些家庭是否会持续选择“亲子属性过载”的餐厅?而过度依赖儿童客群导致的“非亲子场景消费缺失”,是否会造成新的增长天花板?这些都是如今西贝需要提前预想的问题。


3.“儿童餐”崛起,餐饮竞争升级?


值得注意的是,盯上这片千亿蓝海市场的并非只有西贝一家。


早在2021年,九毛九就提出了“三代人都喜爱”的战略,通过“家庭聚餐”的定位吸引了大量家庭客群,且这部分客群的复购率也在不断提升。


此前,九毛九还进一步将广州奥园广场店和四季天地店升级为儿童体验店,并着重推出了8款新儿童套餐,价格在29-39元之间。旗下太二酸菜鱼的“9.9元儿童餐”更是一经推出便刷屏全网。



事实上,这场围绕“儿童经济”的激烈争夺战,早已如星火燎原般蔓延至整个餐饮行业。蔡澜点心、海底捞、眉州东坡等知名餐饮品牌纷纷入局,通过推出各具特色的儿童套餐,积极抢占“家庭客户”市场份额。


而众多品牌集体押注儿童餐饮领域的背后,折射出的是儿童餐饮消费市场的爆发式增长——盈石集团数据显示,2022年中国儿童消费市场规模高达4.5万亿元,其中餐饮领域的渗透率突破10%,对应着4500亿元的庞大市场容量。


如今,儿童餐的商业逻辑已发生根本性转变。曾经作为附属赠品的儿童餐,已然跃升为场景消费的重要入口。特别是 “家庭餐” 定位的兴起,深刻反映出餐饮行业正从单纯的产品竞争,逐步升级为多元的“场景竞争”模式。


比如,相较于单纯的用餐需求,家长们更倾向于选择“用餐+”的组合,像是“用餐+娱乐”“用餐+教育”等复合型消费场景,附加价值也日益成为家长衡量消费选择的关键因素。


或许是嗅到行业的转变,西贝再一次选择了战略转型,但需要注意的是,餐饮的核心,“菜品”仍是不可动摇的关键。


近年来,西贝“贵”的词条,近几年多次冲上热搜,如“3个蒸饺29元”“一个馒头21元,一个花卷33元”,更有消费者吐槽“又贵又难吃”“领着孩子两个人,二百元吃不饱,一个馒头十块,一碗清水面二十,谁会去第二次?”



消费者不满的背后,并非品牌高端化本身,而是那些价格高昂却无法匹配的产品和服务。西贝若想在儿童餐饮市场持续领先,就必须在保持高品质的同时,进一步优化价格策略,真正践行“把更好的给孩子”,而不仅仅是“把更贵的卖给家长”。


原创

已有0人收藏

+1

已有0人点赞

+1

发表评论

请先后参与评论

已有0

转发

入驻
机构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