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滑动组件
// 滑动组件
深度

当ReelShort超车Netflix,中国短剧如何席卷北美与东南亚?

Eric  · 2025-07-30 16:18

【摘要】 这场逆袭的背后,不仅是对碎片化需求的精准捕捉,也是对普世情感与本土化的巧妙平衡,更是对商业模式与AI技术的协同发力。


文 Eric


当一款名为 ReelShort 的中国短剧应用在美区娱乐榜连续霸榜 30 天,下载量甚至超越 Netflix 时,一场全球娱乐产业的悄然变革也随之揭开。2024 年,以ReelShort为代表的中国短剧应用在海外市场异军突起,不仅改写了全球用户的娱乐消费习惯,更让短剧出海成为文化出海领域最耀眼的关键词。


从全球布局到区域深耕,

中国短剧席卷全球


根据Sensor Tower数据,2025年Q1季度全球短剧应用内购收入逼近7亿美元,2024年第一季度的近4倍。而短剧应用下载量同样快速攀升,2025年Q1全球下载量超过3.7亿次,是2024年Q1的6.2倍。截至2025年3月,全球短剧应用累计下载量接近9.5亿次。


在此次全球热潮中,中国短剧在海外市场迅速崭露头角。尤其在北美市场,ReelShort、DramaBox和ShortMax三款应用已形成三足鼎立之势。此外,还有多款中国短剧应用表现亮眼,如下表所示:



虽然都是短剧出海,但无论是目标市场又或是实战打法,这些平台都各有侧重。先来看看市场布局战略,可以大致划分为二类:


一类是做全球市场布局的应用:主要依托于资本与内容生产能力,在全球市场范围内打造丰富多元的短剧内容库,像ReelShort与DramaBox便是其中典型代表。


ReelShort凭借先发优势迅速抢占市场高地,在2024年初便在短剧出海赛道的下载量与收入方面占据半壁江山;DramaBox依托点众科技在网文出海领域积累的深厚资源,异军突起,用户规模与收入表现同样十分优异,下载量早已突破1.44亿次。


二是做区域市场深耕型应用:这一类应用更加另辟蹊径,更多聚焦于如东南亚、日本与拉美等区域市场。它们的打法是深入研究当地文化特色与用户偏好,通过深度本地化内容与运营策略,精准满足当地用户需求。


像九州文化所推出的ShortTV可以说是东南亚市场的龙头,在其全球总下载量中,有46%来自东南亚市场;而TopShort则将目光锁定在日本市场,在2024年2月成功登顶日本市场收入和下载量榜首,力压Netflix并在娱乐应用iOS下载榜中脱颖而出。


再来看看内容打法,也同样分为两方面:


最为常见的一种是内容题材细分型。其实就是将国内爆款短剧模版照搬到海外市场。比如国内积累的经验让短剧团队意识到霸总、重生、悬疑以及浪漫等题材都是更容易吃到市场份额的内容,所以在国外也会优先从这一类题材入手。



比如我们在前面提到过,ReelShort作为目前明星级别的短剧应用,它在前期的增长其实并不快,真正的转变是从《Fated to My Forbidden Alpha》《Never Divorce a Secret Billionaire Heiress》等短剧的爆火开始的,此后ReelShort可谓是找到了流量密码,狼人、霸总以及豪门成了常见题材。


这种打法本质上就是想明白用户下载了应用,想看的内容到底是什么。通过精准定位,提供高度垂直化内容,打造独特竞争优势。


另外一种则是爆款翻拍型,简而言之就是选择翻译国内爆火短剧出海。毕竟国内爆火短剧的剧情和叙事结构都是经过市场实战检验的,具有吸引力。将其翻译后推向海外,能快速将成熟内容推向国际市场,也能降低创作风险。


比较有代表性的平台就是ShortMax,说起ShortMax,就不得不谈它的代表作《离婚的亿万富翁继承人》,仅仅用20万美金的投资就撬动了3500万美金的收益,这背后靠的并非是原创,而是最纯粹的翻拍,在国内便有不少与其内容高度重合的爆款剧,也有人将它的火爆调侃为“在美国抄中国作业的人”。


至于版权问题,倒也不需要思考太多。即便在国内短剧也是采用了“一本多拍”的形式,一个剧本交给三四家公司拍,最后谁能火就看造化了。


而与它同题材的《百万富翁的离婚孙女》也成为爆款,助推ShortMax下载量激增,一度登上日本Google Play和App Store免费应用榜榜首。


不过,之所以短剧出海能规模化,自然也离不开市场需求与产业成熟度的支撑。那么,究竟是哪些因素共同作用,让短剧出海成为当下炙手可热的风口?


图片

碎片化时代,

短剧如何征服全球观众?


短剧平台对市场的适应能力固然重要,但从更宏观的角度来看,专注全球化专业媒体平台WaveGlocal认为短剧出海之所以能成为风口离不开“内容适配度×碎片化需求匹配度×广告变现潜力×技术赋能乘数”的公式。


有不少人一谈到出海就望而生畏,事实上无论是在国内做生意还是在海外做生意都差不多,归根结底都是要满足需求、创造价值、实现盈利,这也是商业本质的共通性。


那具体来看,短剧出海到底满足了海外市场的什么需求?



还是要回归到老生常谈的“碎片化”问题,现代生活节奏快,这并非是国内的专有特征,全世界大部分国家都面临同样的问题,所以海外市场的消费者也很难用大块的时间去看长剧。


原先我们可能会以为将一部两个小时的电影用15分钟快餐的方式解读出来是国内独有,但事实上,类似的内容在2022年的TikTok就已经很丰富了,甚至还涵盖了法语、西班牙语等各个语种,可见不同国家市场的消费者都面临着同样的碎片化困境,这也就为短剧出海创造了得天独厚的需求环境。


有了需求环境外,下一步需要做的是什么?


回答是满足需求,不过在满足需求的路上,要如何让出海短剧风靡海外?这背后有两个关键点:


一是短剧能不能融合普世情感与本土化特色,这其实也是国产短剧出海与生俱来的优势。因为国产短剧最大的特点就是聚焦爱情、复仇等主题这些主题,其所蕴含的情感诉求具有全球性。就比如“重生后,我拥有了系统”这类叙事自带爽感,无论是哪个国家的用户99%都是乐意去看这种让人兴奋、快乐的内容的。


二是在于短剧应用本土化策略让短剧更贴合当地市场。虽说译制与翻拍是短剧出海的方式之一,不过出海的应用当然不只是停留在语言翻译,像ReelShort等平台内的内容都融合了当地文化习俗,比如北美市场短剧融合吸血鬼元素;中东市场主打家族复仇剧等,这种“普世情感打底,本土特色添彩”的方式,使短剧能跨越文化差异,快速吸引海外用户。


至此,可以说短剧出海离不开用本土化内容贴合市场需求,但要成为风口,它的盈利能力也是企业必须要考虑的。



总的来看,出海短剧以用户付费为主,同时发展出混合变现模式。其中,IAP是主要方式,用户可付费解锁剧集或购买会员。此外,广告变现也不可或缺,像昆仑万维的DramaWave采用“付费+免费”双轨模式,免费用户通过看广告解锁剧情,实现收入多元化。


除此之外,还有什么在吸引厂商把短剧卖到海外?


答案是AI,AIGC技术的进步为短剧出海提供了强大助力,毕竟连网飞都在上周宣布将AI用于剧集制作上了。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例子是昆仑万维。上文提到昆仑万维旗下的DramaWave虽是后起之秀,但成长速度相当快,这是因为它找准了AI+内容的切入口。


具体来看,它们利用自己的AI平台SkyReels协助短剧团队共同改剧本、做分镜以及配BGM,既是在提效,也是在降本,最终呈现出来的结果还足以媲美全程人工制作的短剧,自然就能弯道超车。


不过,虽然短剧凭借着需求与内容等元素的共鸣成了风口,但随着市场演进,2025年短剧所竞争的点自然也有了改变。


图片

内容、运营与AI:

短剧出海的突围三角


正如上文所说,这2025年短剧出海这片海,逐渐由蓝转向红。如果说前两年短剧出海拼得是跑马圈地,这两年则更像是贴身肉搏。这种转变背后,有一个好消息与一个坏消息:


好消息是全球短剧市场仍然是上升趋势。根据Sensor Tower数据显示,2025年Q1全球短剧内购收入逼近7亿美元,较去年同期激增近4倍;坏消息是,根据DataEye数据显示,短剧出海的市场参与者已从2024年的60余款激增至244款,竞争更加激烈了。


更加具象化来看,头部有ReelShort、DramaBox不分伯仲,又有后起之秀DramaWave与FlickReels强势冲击,在共同作用下,严重挤压了那些将要进入出海市场的短剧中小平台。


在这种背景下出海短剧平台想突围,靠的是什么?我们依然可以从上文提到的三个角度来回答:


当市场仍然处于萌芽期,只要满足了消费者需求基本就有收获,但当竞争更加激烈,原先的老路子自然行不通了,对于出海短剧而言,需要把竞争重心从粗放买量转向精细化运营。



一方面,需要在内容上更加贴合市场精准画像;另一方面,提升用户留存成为关键。对于开发者而言真正需要思考的是如何能在短剧平台形成“内容-社交-消费”的闭环。


不过无论是走哪条路,底层逻辑都是一样的:内容质量成为用户留存的核心锚点。


这也要求出海短剧需要重新思考如何做出好的内容?这也是国内短剧市场的困境,比如打开红果短剧,映入眼帘的上百部短剧,该如何才能让用户一眼选中自己?答案是内容创新。


短剧市场在起步阶段时,要么是靠3秒一冲突的快餐式叙事,要么是靠“霸总”或“复仇”等诱人题材,轻而易举就能让人点进来看。但这种手段在目前这个阶段显然行不通了,毕竟同题材的剧太多了。


所以对出海短剧而言,多元化题材与本土化原创会成为突围方向。比如去开拓悬疑、科幻、职场等多元类型。或是用深度本土化原创取代简单译制,可行性都比较高。


最后,对AI工具的应用仍然是竞争点之一。不过这里的应用并非是指AIGC相关的内容,借助AI快速生成剧本、辅助美术设计,压缩制作周期、降低成本方面的内容已经老生常谈到有些无聊了。


在WaveGlocal看来真正的比拼更像是人机协同的比拼,这里面既包括怎么让自家的短剧平台由AI驱动,也包括AI时代的分工。即便在AI时代,市场竞争也不能是靠谁生产的多或是谁生产的快来分高下,真正的决定性因素是如何被用户记住,AI固然会成为短剧生产的小帮手,但企业更需要思考怎么才能做出打动人心的爆款,这才是胜负手。



结语


从ReelShort逆袭 Netflix 到全球市场的爆发式增长,中国短剧出海的浪潮已改写全球娱乐消费图景。这场逆袭的背后,不仅是对碎片化需求的精准捕捉,也是对普世情感与本土化的巧妙平衡,更是对商业模式与AI技术的协同发力。


当市场从蓝海走向红海,竞争的核心已从跑马圈地转向内容深耕、精细运营与人机协同的深层较量。未来,唯有在题材创新中锚定文化共鸣,在技术赋能中坚守内容温度,中国短剧才能在全球舞台持续破圈,真正实现从现象级爆火到长周期深耕的跨越,成为文化出海的持久力量。

Morketing原创发布

已有0人收藏

+1

已有0人点赞

+1

发表评论

请先后参与评论

已有0

转发

入驻
机构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