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摘要】每日资讯速览
1、知乎年度影单发布:《网络谜踪》第一,《我不是药神》第二
知乎年度新知青年好评电影榜发布,截至2018年12月10日,基于2018年知乎用户的电影推荐度,《网络谜踪》排名第一,94%知友推荐;《我不是药神》排名第二,93%知友推荐;《无名之辈》居第三位,89%知友推荐。另外,《无双》《小偷家族》《快把我哥带走》等影片也入选榜单。
2、电影票房年内达到595亿元,创国内市场新纪录
据淘票票数据,截至12月25日,今年中国电影票房累计达到595亿元,已超越2017年全年558亿元的票房成绩,创下国内市场新纪录。业内分析师普遍认为,国产电影的市场空间远未饱和,但二八定律尤甚,15%的电影贡献了80%-85%的票房。一方面,大量的烂片院线一日游,供给量过多;另一方面,优质电影太少,好导演、好演员根本不够用。
3、中高端消费者青睐进口品牌,女性消费占比增幅超过6%
京东大数据研究院发布数读2018系列,数据显示,中高端成熟消费者更爱购买进口品牌商品,主打健康概念的产品成为食品行业的潜力股。在高端中国品牌消费的用户画像上,女性的消费占比增幅超过6%,26-35岁人群及教育工作者的消费占比增幅在2%左右,教育工作者在占比和增速上均处于醒目位置,文化教育程度是促成高端消费的重要因素。
4、数据画像:90后爱微整 爱宠物 只租不买
一财数据中心发布的《2018中国互联网消费生态大数据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显示,80后是中国互联网消费的中坚力量,但90后的消费力正迎头赶上,线上人均消费持续走高,成为本轮消费升级的重要驱动力。其中,二线及以下城市的“小镇青年”群体消费潜力巨大。《报告》总结出年轻消费力推动下的互联网消费八大趋势,分别是:原创消费大众化、内容付费多元化、颜值经济爆发、粉丝经济迭代、宠物消费升级、社交消费“圈子”化、租经济深入渗透、懒人经济全面展开。
5、抖音南京相关视频总播放量超196亿次
近日,抖音与南京正式宣布达成战略合作。抖音方面发布的数据显示,今年以来,抖音上南京相关的视频数量有262万条,总播放量超过了196亿次。
6、抖音回应推出直播App:没有这个事情
针对此前有消息称抖音或将推出独立的直播App——抖音直播,抖音方面回应36氪称:“没有这个事情。”
7、QuestMobile:上海网民性别失衡最为严重,东北地区女多男少
QuestMobile数据显示,网民中男女性别比TOP 5省级行政区分别是:上海、四川、新疆、湖北、广东,性别比均达1.3以上;而性别比最低的5个省级行政区则分别为吉林、青海、内蒙古、黑龙江、甘肃,性别比均不足0.9。
8、分众传媒公告股权变动:阿里网络及关联方共持有7.99%股份
分众传媒发布关于股东权益变动的进展公告。公告显示,阿里网络及其关联方将持有该公司共7.99%的股份。其中,阿里网络直接持有公司股份774401600股,占公司总股本的5.28%;阿里网络的关联方Alibaba Investment和New Retail合计间接持有公司股份398074142股,占公司总股本的2.71%。
9、瑞幸咖啡:提前完成全年2000家门店布局
瑞幸咖啡第2000家门店——上海新世界大丸百货店——今日上午正式营业,这也标志着其2018年全年开店计划提前一周完成。该店位于上海南京路步行街,服务覆盖和平饭店、外滩商圈等。
10、2019年Fjord趋势:揭示新一轮创意变革
埃森哲最新发布的《Fjord趋势2019》揭示了未来影响商业、技术和设计的七 大趋势。过去二十年间技术快速发展与创新,但也带来了巨大乱象,人们和企业正在重新思考自己真正需要的 是什么。全新的设计理念也应运而生,企业需要重新审视大众需求,将“价值”再次置于创新的核心。
这份年度报告指出,创新领域内积年累月的争夺不断攫取着人们的时间和注意力,反而令用户感到信息过 载、不堪重负。过去,人们追求新奇、兴奋和即时满足;而今,人们渴望在纷扰不堪的世界中,获得清静和价 值。大众和企业开始审视自身真正看重的东西,拒绝那些无法满足自己需求的产品和服务——这将从本质上改 变人们与技术和品牌间的关系。
11、eMarketer:85%的营销人员在使用数字归因模型
据eMarketer的预测,在至少有100名使用多个网络营销渠道的美国公司中,85%在2018年使用数字归因模型。预计到2020年将有88%的企业使用归因模型。虽然多渠道归因模型的使用正在增长,但速度已经放缓。eMarketer将其2018年多渠道归因模型普及率预测从62.0%下调至54.0%。
12、OAAA:2018年Q3户外广告收入同比增长3.8%
根据美国户外广告协会(OAAA)的最新数据,第三季度户外广告收入同比增长3.8%。今年该行业支出增长了3.7%。值得注意的是,OAAA透露了数字广告在更广泛的户外广告行业中的地位。第三季度数字广告占户外广告支出的1/4以上(28%)。 尽管如此,这比普华永道今年早些时候的预测要低得多。据其预测,数字广告占美国户外广告支出总额的40.7%。而且,数据显示美国户外广告的所有增长几乎都来自数字广告。
13、老字号“不服老”!2018年末片仔癀化妆品怒刷一波存在感
可以说,称2018是“国货年“一点也不过分。从年初李宁惊艳纽约时装周,再到年末华为实力奏响国货当自强;从老干妈、回力、大白兔奶糖到六神花露水,一众老品牌纷纷告别土味儿,踏入高质量、高品位、高颜值的“三高“行列。“国货”二字,正在一点一点绽放金色光芒。本月,又一位500岁的大龄国货“片仔癀化妆品“杀出重围,用年轻人喜闻乐见的方式赢得了眼球。
14、京东JOY圣诞夜约会Hello Kitty,你呢?
近日京东JOY拍了一支“十分羞涩”的Vlog,隐约暗示粉丝圣诞节的约会安排。每个细节都在暗戳戳的撒“狗粮”,宣告京东JOY 和Hello Kitty将要一起共度圣诞节。他们互赠节日礼物吗?送什么呢?为了满足粉丝的好奇心,京东又上线一则动画广告。
15、可口可乐圣诞老人的品牌故事天才
Since 1995, Santa trades in his sleigh once a year for a Coca-Cola truck and tours the UK, sharing the soft drinks that have become closely associated with the winter holidays. This year, facing pressure from health advocates, Coca-Cola plans to scale back the campaign.
Controversy aside, the Christmas trucks are a prime example of brand purpose and messaging aligning. The brand, which encourages consumers to “share happiness,” enacts this same principle on tour – embodied by the festive Santa that adorns the modern sleighs.
Coca-Cola and Santa Claus have developed an effective “partnership” in a series of holiday ads that stretch through the better part of a century. The two are so close in the popular consciousness that many (falsely) attribute Santa’s modern appearance to the brand.
16、3个鼓舞人心的活动,提醒品牌在假日期间是人
We’ve heard a lot lately that brands need to show empathy, that they need to make a “human connection” with consumers. While that has always been true, it’s recently become more important with consumer trust at a historic low. This development makes trust a vital trait for brands to build—more than one in three consumers rank “trust in brand” as among their top three reasons they shop at a particular retailer.
17、研究发现,亚马逊61%的电子产品评论都是“假的”
Large majorities of consumers rely on product reviews to help make online purchase decisions. But what percentage of those reviews are reliable and authentic? According to recent survey data, 33 percent of consumers believe they saw “a lot” of fake local business reviews in 2018.
Paid or fake reviews rampant on Amazon. According to an analysis by the Washington Post, a majority of reviews in certain Amazon product categories are fraudulent or paid. That is supported by a more recent analysis from Fakespot, which analyzes and grades review content on Amazon.
内容源自互联网,经Morketing整理发布
已有1人收藏
+1已有2人点赞
+1转发
发表评论
请先注册/登录后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