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2015年,数字营销行业延续上一年的热度,继续成为资本市场追逐的重点之一。在投融资方面,共有超过30家公司获
2015年,数字营销行业延续上一年的热度,继续成为资本市场追逐的重点之一。在投融资方面,共有超过30家公司获得投资,从整理的资料来看,涉及金额超过40亿元人民币,投资方向主要集中在移动互联网广告业务、移动广告程序化交易、大数据服务和社会化媒体营销等领域。在上市公司并购方面,全年共完成17起并购案,总涉及金额约224亿人民币。在并购的公司中,有多家上市公司延续了2014年的产业整合思路,继续加速布局数字营销业务,以搭建起更为完整的数字营销平台,实现转型发展为目的。
投资方面
从上表中我们看到2015年数字营销投资圈的几大特点
1、移动广告持续发力,带动数字营销
在投融资方面,与移动互联网相关的企业占到榜单的绝大多数,包括品友,派悦、AdView在内的多家企业表示下一步的发展方向将继续围绕移动互联网展开:移动广告平台,移动程序化交易成为2016年各家竞争的主要战场。
从整体环境来看,尽管2015年手机行业增速放缓,但随着国家互联网+政策的持续支持,4G网络的普及,O2O概念的进一步渗透以及更多移动支付方式的加入,中国人的生活正在越发依赖移动互联网,注意力更加集中在手机上面。这也从需求面上促成了移动营销市场的爆发,广告主在数字营销预算上已经把移动互联网和传统pc营销摆在相同的位置,而他们在移动营销上的核心诉求依然是效果优先,这就使得各个公司必须向技术导向型企业转型,在移动广告的程序化营销,大数据积累和媒体资源上持续投入,以避免在移动流量红利消失后面临尴尬的境地。
相较于互联网广告已经完善的市场生态,移动广告和移动程序化购买的产业链正在逐步展开,各方朝移动广告拓展业务已成既定的事实。2015年随着腾讯程序化交易平台的搭建完成,BAT这三家在移动流量、数据和媒体资源上有着巨大优势的互联网企业,都完成了在程序化交易和移动程序化交易的布局。2016将可能成为移动程序化交易的发力之年。
2、社会化媒体营销广受重视
2015年微信广告上线成为了社交广告里程碑式的事件,虽然持续被唱衰,但微博和微信等社交媒体在覆盖密度,用户量和传播能力上依旧展示出了足以让广告主青睐的能力。再加上2015年二次元、IP、影视、游戏等产业热点不断,让广告主对于微博微信等新媒体有了进一步关注,也带给社会化营销企业更多的融资机会和更高的估值。包括微盟,微博易,点点客,时趣在内的多家社会化营销公司都拿到了过亿元人民币的投资,占到了相当份额的比重。
但不可否认的是在获取资讯方面,人们的使用习惯已经发生了变化,微博和微信将不可避免的受到聚合型媒体,如今日头条,一点资讯类产品的冲击。
3、新技术和热点融资
除了上面所说的两个最活跃的方向之外,新技术新热点依旧可以为初创企业吸引到投资人,从表中我们可以看到全年有多家企业获得了包括A轮及Pre-A轮在内的早期融资。领域更加细分,模式更加创新,具备竞争潜力的技术营销公司依旧可以在资本市场找到支持自己的投资者。避开营销巨头所建立起的竞争壁垒,成为了这些新入场企业的角度。
所涉及的方向包括程序化创意广告、window 10广告平台、Html5营销和智能电视广告平台等。在服务对象上,针对中小企业以及创业公司,提供0门槛的数字营销服务成为了多数公司主攻的方向之一。而在服务领域涉及上,除了传统的汽车,快消品,电商之外,时下热炒的O2O,影视,手游、二次元娱乐等移动互联网领域也成为了关注的重点。
随着15年末到16年初VR等新技术被市场广泛关注,可以预计2016年依然会有不少依赖新热点而拿到投资的初创企业
并购方面
2015年的二级市场如同过山车一般,但上市公司对于数字营销行业并购的热情有增无减,上半年的高股价为上市公司从市场中买入技术资产提供了不小的融资便利。与2014年一样,行业的并购围绕着商业模式转型和市值管理两个类型展开。数字营销作为已经经过市场检验的互联网流量变现方式,以其高增长速度,可盈利,符合当下互联网产业热点的属性成为了上市公司并购的重要选择之一。
1、并购总额大幅上涨,并购双方涉及面更广,投资更有持续性
在我们所观察的并购方17家上市企业当中,有传媒集团、出版行业、处于转型期的传统营销服务业上市公司,也有来自电子商务、制造业、房地产行业的公司。整体涉及金额达到224亿元人民币,较去年有了大幅度增长。在开年伊始,就有三宗十亿级的并购大案:阿里巴巴控股易传媒、吴通通讯并购互众广告和科达股份并购多家数字营销公司。全年较大的并购案集中在融资环境相对稳定的年初和年尾。在所有的并购企业中,利欧股份和蓝色光标等均为持续投资,延续了上一年的投资策略:并购多家相关企业以完善自身的数字营销体系。在投资占比上,100%控股成为了大多数上市公司的选择。在被收购的企业中,业务类型既包含有移动营销和移动广告平台,程序化营销和大数据营销服务商,也包含了媒介代理,创意制作、整合营销和社会化媒体营销等。
2、借助热点提振股价和布局数字营销产业链成为并购的主要动力
数字营销及互联网广告行业不断被并购的原因,主要分为两方面:从比较功利的角度来看,首先是因为上半年中国股市整体的牛市上扬,审批制度使得A股市场中的传统行业相对此时的互联网浪潮来说缺乏想象力。因此为了提高股价,补充基本面,就需要通过收购正值高速发展期的数字营销公司等外来资产,来讲故事讲概念,打造新的增长引擎。这一类的上市公司其上市时的主营业务往往与数字营销和互联网广告的关系不大,双轨乃至多轨制的发展驱动力成为其并购的主要原因。2014年数起上市公司并购后带来的股价提振起到了示范作用。
另一方面是以蓝标等传统公关营销类公司为代表的针对业务和商业模式转型而持续进行的产业并购。这里既有公关公司转型,也有跨行业的上市公司转型。如华谊嘉信收购好耶,蓝标收购多盟、利欧股份和联创股份的大额收购等都是谋求进一步完善已有数字营销服务体系,打造一整套围绕数字营销及其周边服务的产业链。打造数字营销集团,甚至是中国版“WPP”的成为了不少公司对外宣传时的愿景。
3、并购只是1+1的第一步
从实际金额上我们也可以看到,并购价在10亿元以上的企业往往都已经具备全面的数字营销能力,除了技术层面,企业在媒体资源,数据资源和客户资源上都有一定的规模,涉及的营销领域也是多种多样。
同时,不少企业在并购的过程中已经开始加强并购项目与已有资源之间的整合协同。例如阿里巴巴控股易传媒和蓝标收购多家广告技术平台都可以看作是自身客户和媒体资源与被收购方的技术和渠道相互加强的例子。至于能否真的打通则取决于各家内部的整合能力。
就在周一晚间(1月4日),蓝标发布了业绩预告,公司净利润同比下调85%-90%。对于原因,公司表示财务费用大幅上涨;博杰广告经营业绩下滑和数字化转型业务尚未盈利成为了三个主要原因。可见,想要真正实现业绩可持续增长以及并购价值最大化,各大公司仍旧有较长的一段路要走。
无论是传统的营销公关公司还是产业公司跨界转型,在向数字营销行业进行转舵时都面临着组织结构、管理协同、资源配置,企业文化融合等诸多方面的问题。对于各方来说,并购完成只是1+1的第一步,能否让结果大于2才是并购之后亟待解决的。而在经济大环境并不向好的情况下,如何让并入资产保值更成为并购公司要担心的问题。
为何蜂拥挂牌新三板
2015年共有十余家数字营销企业登录新三板,从11月开始迎来了数字营销企业的挂牌高峰,多家数字营销公司争先挂牌新三板。前三季度有6家公司登录新三板,11月和12月共有13家企业挂牌。
数据来自www.neeq.com.cn(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官网)
从全年整体来看,新三板指数与上证股指保持了相似的走势,资本市场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特性彰显的淋漓精致。在经历了上半年股票市场的火热之后,新三板指数先于上证指数下行,下半年在一个相对稳定的区间之内震荡。
从个股表现上来看,上半年发生交易的公司基本与大盘走势相统一,哇棒传媒(移动营销)、随视传媒(社交营销)和银橙传媒(精准营销)都在上半年3到4月间随大盘一同冲上股价高点,而后出现了股价回落的现象。
下半年集中挂牌的公司则呈现上扬的态势,做市交易的企业中,壁合科技,优蜜移动两家新挂牌企业都有一定幅度的上涨,但成交额相对较小。
定增发行方面,根据中信证券的报告显示,截止到12月底,共有5家数字营销公司完成定增发行,共募集资金9.44亿元,并有3家公司披露了增发预案,预计募集资金总额9.51亿元。
Morketing独家制图,点击看大图
移动,社交和精准营销引领热点
在新挂牌的企业中,移动营销成为了最受关注的板块之一。根据eMarketer的数据显示,2014年中国移动广告市场的规模约500亿元,同比增长330%。到了2018年这一市场的规模将有机会达到2500亿元。和互联网营销的发展经历类似,移动营销在当前阶段,更多的服务于效果为王的广告主,精准营销和大数据的思想从互联网广告圈逐步延伸到移动领域,移动程序化购买的位置越来越凸显。向以移动DSP为核心,大数据为基础的移动程序化业务转型成为了大部分数字营销企业和独立移动广告平台的选择。
2015年移动出海也成为了移动营销中的新热点,以汇量科技为代表的海外移动数字营销服务商成为了新三板市场中的典型企业。海外市场相较国内红海有着更简单的运营环境和更高的用户付费意愿,成为了移动应用和手机游戏出海竞争的主要动力。也带动了一批服务于出海企业的数字营销公司的发展。
与此同时以微信,微博为代表的移动社交平台也开始加速商业化进程。将微信作为O2O产业的链接入口,借助微信高达5.5亿人的庞大用户群,赋予了O2O行业和广告主们更大的想象力。从“品牌到第三方服务商再到微信平台,最后抵达用户”的商业模式开始为越来越多的企业和中小商户所使用。而微信支付的加入和支持也让他们能够将传统企业与O2O电商企业相融合,适应新趋势下的商业规则。因此包括代运营,企业平台搭建,活动策划和卡券发放等的微信营销服务行业将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大数据和精准营销依然保持着相当的热度,程序化营销的概念已经完成了普及,正在逐步走上精细化的阶段。更精准的受众购买,营销效果及ROI透明化,防作弊开发,私有交易市场等概念正在推动程序化广告的向前发展。程序化广告的竞争日趋激烈,拥有强大技术能力和媒体及大数据资源的企业将在竞争中脱颖而出。
除此以外,电商营销和视频营销也受到了更多的关注。
融资新渠道和两极分化
全国股转公司发布的数据显示,2015年共有1887家挂牌公司完成2565次股票发行,发行230.79亿股,融资1216.17亿元,比肩创业板。
巨大的融资能力使得新三板成为了数字营销公司新的融资方向。挂牌也成了不少公司阶段性成功的标志之一。前三季度数字营销公司挂牌数仅有三家,在11,12两个月却有多达8家以上的公司选择挂牌新三板。
然而在2015年,成功完成定增融资的数字营销企业并不多,新入场的企业中,更是仅有壁合科技,优蜜移动披露了定增预案,其增发正在实施过程中,预计募集资金约6.5亿元。与之相对应的是,还有不少的企业在上市新三板之后不仅没有融到资金,甚至从来都没有进行过交易。
信息不对称,热钱流出,流动性降低成为了交易冷清的几个原因。新三板对于企业信息披露的要求比主板更低,信息披露不充分导致不光是普通投资者,甚至是连一些专业机构都对企业的经营状况捉摸不透。相比交易类型为做市转让的企业有券商信誉在担保,能够保证一定的交易量之外,0成交成为了不少数字营销企业挂牌新三板之后的常态。
这不由得让我们思考为什么越来越多的企业会冲向新三板?
回归中国资本市场的信心和政策利好
2015年是中概股在美股价受挫,私有化,拆解VIE结构回归A股大潮的第一年,虽然有阿里巴巴这样的巨无霸企业登陆美股,但是中概股集体回流的趋势已经非常明显。对于集体回归的原因,在美估值过低恐怕是最主要的原因,第二是回归中国市场可以借助估值和股价上的优势进一步获取融资。总而言之,向钱看是这次回归潮的主旋律。
与数字营销行业和广告公司关系更为密切的例子就发生在2015年行将结束的尾巴上。12月28日,分众传媒宣布借壳成功,新公司总股本41.16亿,市值1904亿元。从退市时的27亿美元市值,到今天换壳晋级千亿公司,分众传媒成为首个从美股退市,再登陆A股的上市公司。
分众做为中国广告业与资本市场对接最好的例子,从到纳斯达克上市,到退市回归A股,向我们展示了中国企业在不同时期对待在哪儿上市这个问题的转变。这样的潮流也使得不少原本打算去海外上市的数字营销企业开始重新盘算这个问题。2015年中,力美宣布拆解VIE结构,着手在新三板挂牌,同时进行战略新兴板和创业板的上市准备。品友也宣布拆解VIE,回归国内资本市场并拿着5亿的Pre-IPO融资,择板而上,又一次印证了分众效应。
在国内资本市场上市挂牌成为了数字营销公司的优先选择:
1、中概股的回流起到了示范作用,让更多的数字营销企业不再迷信海外上市,而是更加务实的选择更适合自身发展和利益的资本路径;
2、国家出台了一系列优惠和税收政策,吸引更多的优秀中国互联网企业留在中国市场;
3、在新三板政策上,随着股转公司分层方案草案的出台,预计新三板分层将在2016年落地。而分层方案把新三板中的优秀企业筛选出来,也意味着之前讨论的转板方案将有出台的可能,把新三板当作IPO的跳板恐怕也是不少企业竞相挂牌的因素之一;
4、上新三板,能够给企业提供更好的被上市公司并购的机会。即便是在2015年末,依然有多家上市公司相继传出并购数字营销公司的消息,包括联建光电、利欧股份、深大通在内的多家上市公司选择数字营销公司进行并购。契合“互联网+”概念,满足企业转型需求,能够完善已有的产业链,使得并购的消息络绎不绝,而新三板也成为了展示这些企业最有高度的平台。
已有0人收藏
+1已有0人点赞
+1转发
发表评论
请先注册/登录后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