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如何持续向观众输出新鲜感且保留节目“初心”,是《好声音》这样的头部音乐综艺面临的最大难题。
如果不是国庆假期最后一天的鸟巢演唱会将#好声音冠军之夜#的话题推至微博热搜榜,“中国好声音”在这个夏天的存在感几乎为零。
在综艺市场竞争愈发激烈的环境下,《中国好声音》的处境自然也是举步维艰的。做得再好的综艺,也有没落的一天,即使是曾经的王牌综艺也不例外。即便今年的《好声音》开播收视即破2领跑同时段节目第一,收视份额也在各卫视排名最高,但网上对它的讨论却寥寥无几。
八年的时间,是什么令这档曾经用“听音盲选”改变了乐坛的审美倾向、开启国内音乐选秀元年的综艺节目,经历了从巅峰到低谷的发展转变?
多元化音综“百花齐放”
《好声音》再难“一枝独秀”
如果说2012年的整个盛夏都因《中国好声音》而沸腾,2019年的受众则更多是在为要看哪一个音乐综艺节目而发愁。据《2019中国网络视频精品报告》显示,今年我国网络视频用户已达6.12亿人,网络视频市场规模的扩大极大带动了网综节目的消费需求。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截至今年9月,一线视频网站产出的综艺(包括网台联播综艺)节目数量已超110部,而其中近1/3都是音乐综艺。歌唱类节目的“井喷”式发展,无疑为《好声音》系列的延续扩张带来了阻力。
而随着越来越多的“Z时代”年轻人开始掌握网络话语权,单一的歌唱形式显然已形成了审美疲劳,只有更贴合受众心理的、创新的综艺才能吸引眼球。2017年至2019年间,《中国有嘻哈》《明日之子》《声入人心》《创造101》《即刻电音》《乐队的夏天》等节目的横空出世,瞄准了音乐综艺更垂直的细分领域。
作为中国首档Hip-hop音乐选秀综艺,2017年《中国有嘻哈》上线仅4小时播放量便突破1亿,整季节目累计播放量近30亿,由此创造的收视神话让小众类的综艺节目得以爆发。2018年诞生的《声入人心》则是借以新鲜、年轻的群体,用原创新形态美声的唱演形式,打破大众对声乐的“傲慢与偏见”。《偶像练习生》《创造101》等团体类偶像选秀综艺更是红极一时,引爆全民追星热潮。2019年《乐队的夏天》彻底让乐队现场表演和乐队文化彻底走入大众视野,甚至成为全民讨论的焦点。
从说唱到美声,从电音到偶像团体再到乐队,越来越多的细分、小众音乐类型综艺的出现,满足了受众多元化的审美需求和猎奇心理,但也导致了相对单一、固化的《好声音》选秀节目不再受追捧。
人才枯竭
可挖掘的“好声音”越来越少
不可否认,《中国好声音》的核心竞争力和最大看点在于对“好声音”的挖掘。从2012年到2019年这八年间,每一季《好声音》都为华语乐坛贡献了不少实力歌者。
然而短暂的繁荣往往经不起时间的考量,近三年《好声音》的颓势也愈发明显:80后、90后的素人歌手在前五季节目基本已被挖掘殆尽,而00后歌手又显然没有做好带着新的音乐形态全面出击各大音乐综艺的准备。时间的断层成了《好声音》挖掘“可看型”选手最大的瓶颈。
对比前三季出道的近乎全明星阵容:梁博、吉克隽逸、金志文、李琦、金润吉、张碧晨、张磊等人如今已是诸多音乐节目的常客和一线影视剧主题曲的演唱者,近三季《好声音》冠军学员的名字甚至对受众来说都很陌生。中规中矩的“现场型”歌手越来越多,虽然保证了现场表演的质量,却让《好声音》失去了节目早期的野性与粗犷的生命力,忠实粉丝流失也是必然。
再加上短视频和直播平台的兴起,大大降低了歌手成名的门槛和“造星”的成本。越来越多的草根明星诸如费启鸣、摩登兄弟的刘宇宁等,完全不需要借助《中国好声音》的舞台,直接通过抖音平台上传原创视频、直播演唱等方式也能迅速走红。而且草根平台出身的歌手,往往粉丝粘性更高、歌曲传唱度也更广。
营销“喧宾夺主”
选秀综艺变导师综艺
作为一档“综N代”节目,在受众对选手的审美已显疲态后,《好声音》营销的侧重点则放到了对导师的宣传和对节目背后“边角料”故事的挖掘上。
虽然节目在第四季时曾因首次邀请到了周杰伦担任导师而迎来短暂的流量暴涨,首播收视率一度破5%创下国内综艺收视新纪录,但之后两季《好声音》却因制作方灿星与节目母版Talpa公司的版权纠纷问题而被迫改名《中国新歌声》,受众的收视惯性一度被打破,导师的“流量”热度也并未延续下去。
版权因素的制约反而让节目组看见了导师自带的流量影响力,于是越来越多的导师互动和基于导师互动产生的“梗”被单独拿出来宣传。无论是第四和第五季的那英周杰伦互放狠话“抢人大战”,还是第六季周杰伦陈奕迅的“VCR互怼”,导师间十足的“火药味”已将节目焦点顺利从选手转移到了导师身上。甚至在第八季,节目组直接设计了“闭麦”环节帮助导师抢人,为节目制造冲突和看点。
“导师综艺”的概念在节目第七季时行至顶峰。周杰伦、谢霆锋、庾澄庆、李健四位男导师组成的“175天团”,汇聚了太多的巧合和营销点。四位身高175cm、年龄相加等于175岁的男导师,不但在节目中两两互成CP,频频爆出的金句通过节目组的后期花字放大和粉丝定向营销,一度让《好声音》在热搜榜上霸屏超24小时。
相比素人学员,每个导师自然是拥有更多的流量和话题度,导师间互动的增加也能放大节目的粉丝向属性,并在短时间内吸引更多的年轻受众。但过于依赖导师而“轻”选手,实则是违背了选秀节目的初衷,《中国好声音》也难逃“中国好导师”化的命运。
结语
《中国好声音》这档开创了国内素人歌唱选秀盛世局面的综艺节目,经历过收视破5的巅峰,也遭遇过版权变更、被迫改名、观众流失的低谷,八季下来,它的存在,对华语乐坛来说,都是浓墨重彩的一笔。
当下音乐综艺的竞争已进入白热化状态,越来越多细分、小众的音综更能满足受众多元化的审美需求和猎奇心理,再加上“好声音”人才储备断层严重,如何持续地向观众输出新鲜感且保留节目的“初心”,是《好声音》这样的头部音乐综艺面临的最大难题。
本文由Morketing原创发布,转载请联系作者。
已有0人收藏
+1已有0人点赞
+1转发
发表评论
请先注册/登录后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