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

M讲堂|传统广告主的移动投放策略(二)

xiaoyao  · 2014-07-07 16:40

【摘要】 传统广告主的移动投放策略(二)

1.png

M讲堂|第五课开讲啦

讲师:Morketing特邀作者张云皓

M讲堂,必须是纯干货;并且,这一期,张云皓继续第四期的内容为M友们深化传统广告主的移动投放策略。

【福利】:本次提供作者私人微信,想与之交流的可以添加他的私人微信。

微信ID:Findkayzhang;昵称:张云皓。

传统广告主的移动投放策略(一):

(请点击“阅读原文”进行回览)

前面讨论到,传统广告目前在移动端花的是“体验”的钱,得到的却仅仅是“了解”的效果;为了提高广告主的ROI,我们希望将线下的体验部分剥离到线上,逐步引导用户作出“决策”。下面我们继续来抽丝剥茧,寻找可能的解决方案。

首先我们再次审视一下精准投放对广告主有何意义。精准投放,顾名思义是找到对的人,所以在主要以CPM结算的时代,精准投放可以帮广告主节省大量的预算;而如今进入效果结算的时代以后,实际上精准投放已然不能对ROI的提高有任何帮助,仅仅是广告平台为了提高流量利用率的技术手段而已。

找到对的人以后,如何将“故事”讲述给用户听,令其“听”后趋之若鹜,并积极“决策”(购买、传播等),才是提高广告主ROI的主要方向。

创意是可以天马行空的,脑洞开起来以后,除了符合产品调性之外,是否足够独特,区别于每天见到的“普通”广告,决定了用户记忆度的高低和传播力的大小。但往往理想总是过于丰满而现实又太过骨干,创意落地之后因为载体的种种限制,妥协的结果往往归于平庸,难以脱颖而出。

人有五感,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纵观广告载体的进化,无不伴随着五感的强化传达。平面广告多在视觉上创新,电视和桌面端广告加入了听觉。那么移动互联网广告呢?是否能在原有基础上再进一步?把“故事”讲得更生动些?当然答案当然是可以的!

2.png

智能手机之所以智能,在于它配备了各种sensor,它犹如人感官的延伸,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把虚拟照进现实。而移动广告的创新方向之一,便在于如何有效利用这些sensor,摆脱物理距离的限制,把以前只能去到线下“身体力行”的核心体验通过人机交互即时获得。

附上赛百味subway的案例一篇抛砖引玉:

3.png

我们可以看到,仅仅通过调用众多传感器中的其中一个,便可以让用户体验“亲手”生火做出BBQ烤肉汉堡的感觉,将触觉也引入了广告中,这才算得上是入门的互动广告。人机互动相较于单纯的页面互动来说,冲击力强的可不止一星半点,可承载的信息维度也更加丰富。

人机互动广告如此富有魅力,那我们如何去实现它呢?做移动端的一个创意,必须至少要考虑两点,特异性和泛用性。特异性既交互方式是否丰富多样,足够吸引;泛用性则代表这个创意是否能在不同的媒介上投放,触达足够多的独立用户。    

很抱歉的跟大家说,现阶段HTML5的性能还很差,而且浏览器支持不完整,泛用性最强的方式特异性不足,HTML5的API支持进度可以参考最新的w3C标准: http://www.w3.org/Mobile/mobile-web-app-state/#Sensors_and_hardware_integration    

而特异性最强的原生代码实现方式,因为跟逐个媒体谈判的成本太高,单独开发广告APP又面临二次推广用户流失问题,依旧很难实现高泛用性。    

两个要素的冲突,便成了移动营销当前最显而易见的创意边界,最近较为热门的营销案例无不证明了其只能二取一的困境。打破这一局面的方法,我认为在于促进广告创意公司与移动广告平台的进行深度合作。    

我们知道广告平台与独立应用的区别在用户覆盖面和流转率上,广告平台优势在于用户流转率高,旗下媒体种类多样,可以再短时间内几乎覆盖所有的智能手机用户。而广告平台控制着SDK的技术特性,SDK与广告素材的交互协议是否完善,决定了创意可以做到多“独特”。现阶段我认为广告平台与创意公司的沟通还是太少,更多的是和广告主进行沟通,届时广告创意已经定型。以至于创意方案被SDK能力所限无法发挥全力,而广告平台又因为无法得知创意的普遍需求,也无法对SDK支撑能力进行拓展。

本文转载自『Morketing』,作者:Morketing,Morketing经授权发布,转载或内容合作请点击版权说明,违规转载法律必究。

已有0人收藏

+1

已有0人点赞

+1

发表评论

请先后参与评论

已有0

转发

入驻
机构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