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食品饮料领域,是一个新品在市场上的存活时间往往极为短暂的赛道,却也总有人能种出参天大树,而且,大多源自“小红书”这个生态。
食品饮料领域,是一个新品在市场上的存活时间往往极为短暂的赛道,却也总有人能种出参天大树,而且,大多源自“小红书”这个生态。小红书就像个放大镜,作为消费者的生活兴趣社区,可以将消费者的底层消费驱动展现得淋漓尽致,品牌要想从其生态生长,关键在于是否愿意放下身段,真正去理解那些深夜刷手机的年轻人到底需要什么。
想象一下,你在小红书是否如下面描述的一样:
不只会专门搜“好吃的零食”,还会被“打工人早餐神器”吸引;
看到“宿舍泡面神仙吃法”,可能立刻下单同款辣酱;
收藏了“宝宝零食DIY攻略”,周末就去超市买材料 ……
“你知道吗?我们去年推的燕麦奶新品,70%的消费者第一次接触都是在小红书——但他们根本不是搜‘燕麦奶’进来的。”一个食饮国际品牌CMO匿名分享。他补充:“均衡我们旗下多事业线的品牌,小红书肯定是我们前三权重的平台,甚至很多品类将其放在第一权重”。
那么,品牌怎么用好小红书?消费者的行为习惯告诉我们一个关键的事实:小红书更加是一个“灵感场”,而传统食饮又属于“轻种草”属性。传统食饮领域属于快消领域,如何能把食品饮料种进消费者心里,更需要找对人、讲对话,其中,小红书的地位不可或缺。
小红书对食饮品牌,
能带来什么?
首先,“用户需要的是‘生活灵感’,不是‘产品说明书’。”
打开小红书搜 “奶茶推荐”,瞬间跳出几万篇笔记;刷到 “办公室零食” 话题,忍不住下单博主同款——这就是当下食饮消费的真实写照。
对食品饮料品牌来说,小红书早已不是可有可无的营销渠道,而是能实实在在带来灵感、流量和生意的 “宝藏平台”。但要想在这儿玩得转,就得懂它的脾气:快决策、重场景、强互动,还要学会在同质化内容中找到自己的独特赛道。
同时,也要理解食饮赛道的3大特性:决策轻,买包薯片不用像买手机那样查测评;替代易,今天喝A品牌奶茶,明天可能换B品牌;场景强,同一包饼干,在办公室是解压神器,野餐时是氛围担当。
因此,“在小红书上种草,不代表马上就会买,但线下看到容易买” ,这是很多食饮品牌市场同学的共识。和美妆、3C 等需要 “货比三家” 的品类不同,食品饮料属于冲动消费型产品,消费者可能刷到一篇 “深夜泡面测评” 就突然想吃,看到 “夏日特调饮品” 就想试试,但很少会像买手机那样反复搜索比价。
先说说它最核心的特点 —— 快决策。吃的喝的这些东西,大家买起来特冲动。可能在小红书刷到一篇「便利店隐藏吃法」,转头就去楼下买了;看到别人晒野餐带的小零食,说不定周末就跟风备上了。但它跟买手机、买护肤品不一样,没人会对着一篇笔记研究半天成分,大多是「哦,这东西看起来不错,记下来了」。
为啥会这样?因为吃的喝的选择太多了,今天看到这个奶茶,明天又刷到那个薯片,很难让人印象特别深刻。所以小红书对食饮品牌来说,更像个「提醒器」:告诉你有这么个新东西,有这么个新吃法,等你刚好需要的时候,能想起它来。
有人可能会问,大品牌和小品牌用小红书,差别大吗?其实还真没那么大。你像雀巢这种成熟品牌,用小红书主要是想让自己显得年轻点,找点新场景。比如以前喝咖啡就是早上提神,现在通过小红书发现,年轻人晚上看书也爱冲一杯,那就赶紧做相关内容。
新锐品牌呢?上来就是想让大家知道「我这东西好吃」。毕竟没人认识你,先把产品推出去,让大家觉得「这零食不错,是哪个牌子的?」慢慢就有了品牌印象。说白了,都是靠产品带品牌,只不过成熟牌子是给品牌「换件新衣服」,新牌子是给产品「找群新朋友」。
然后,小红书的“强场景” 特性,又让小红书成了绝佳的 “灵感来源”。古茗的轻体果蔬瓶能卖爆,正是因为抓住了 “小镇青年” 的生活场景:早上赶时间,它是 “可以喝的早餐”;下午嘴馋时,它是 “低负担的小快乐”;减肥期间,它是 “不用忌口的安慰”。这些场景化的内容,不像硬广那样推销产品,而是像朋友分享 “最近发现个好东西”,不知不觉就钻进了用户心里。
小红书另外一个很厉害的点在于:能让一个小趋势慢慢发酵成全民热潮。你在小红书上看到的热门话题,过不了多久可能就会跑到线下。比如前阵子流行的「围炉煮茶」,最早就是在小红书上火起来的,后来实体店都跟着搭起了炉子。唐胡里奥龙舌兰原本只具备洋酒消费者圈好评,但又希望扩大消费圈层,于是他们通过 “微醺地图” 活动,把 “城市探索 + 特调鸡尾酒” 的小众爱好变成了网红玩法,不仅带火了 18 家合作酒吧,还让品牌在龙舌兰赛道排名挤进了前二。
向左滑动查看更多
品牌要抓住趋势,得学会 “在用户的分享里找灵感”。有品牌发现小红书上 “复古零食” 话题越来越火,马上推出 “80 后童年味道” 礼盒,搭配 “小时候的小卖部回忆” 内容,一下子戳中了 30 + 人群的怀旧心;还有饮料品牌从 “早 C 晚 A” 的讨论里得到启发,推出 “晨间咖啡 + 夜间茶包” 组合,成了打工人的新宠。
但追趋势不能盲目跟风。就像一位营销老兵说的:“热点是别人的,得找到和自己品牌的连接点。” 奶茶品牌蹭 “City Walk” 热度时,与其拍同款打卡视频,不如结合产品特点说 “逛累了来杯清爽果茶,这才是散步的正确打开方式”,这样才不会显得生硬。
另外,别光说产品好,要让人“代入”。古茗说“果蔬瓶能当早餐”,Kiri说“下午茶配咖啡绝了”,Diageo说“酒吧特调必点”——都是把产品放进具体场景里。用户不是买你的东西,是买“用这个东西的美好生活”。
当然,情绪价值也越来越重要。现在人买吃的,不光是为了填饱肚子,还想晒朋友圈,想跟朋友分享,想在忙碌的时候有点小安慰。小红书刚好就擅长这个,能把这些小情绪、小场景放大,让产品跟用户的生活贴得更近。
在做内容互动时候,让用户动起来比你自己喊破喉咙有用。古茗的拉新活动、Kiri的限时派样、Diageo购买通券就能喝到世界级特调风味,都是让用户“付出一点小行动”,然后用优惠或成就感做奖励。人们一旦为你花了时间,就更容易记住你、买你的东西。
最后,要成为趋势,还要懂得从小圈子往外扩。古茗先抓“小镇青年”,再吸引健身人群;Kiri从“下午茶爱好者”扩展到“宝妈”“上班族”;Diageo从“调酒党”辐射到“夜生活玩家”。用小红书的人群工具找到“相似用户”,慢慢扩大圈子,比一开始就撒大网高效10倍。这也印证一点,小红书是典型的反漏斗传播逻辑。
古茗的反漏斗模型破圈策略
当然,大品牌和中小品牌在小红书的玩法,也略有不同。大品牌vs新品牌:相同的战场,不同的武器:
对大品牌来说,小红书是 “品牌年轻化的钥匙”。就像雀巢这样的传统巨头,通过在小红书上分享 “咖啡 + 水果” 的创意喝法、“调味品 + 网红菜” 的搭配教程,让年轻人觉得 “原来爸妈用的牌子也这么潮”。
而对新品牌来说,这里更是低成本破圈的捷径 ——不需要先砸几百万投户外广告,只要找到精准人群,一篇爆款笔记就能让 “小众产品” 被几千人知道。
但他们“本质上都在做同一件事:让产品和特定生活场景绑定。就像看到爆米花就想到电影院。”
“但你看最终活下来的,还是那些持续做品牌建设的——可口可乐、奥利奥...”,所以做小红书也一样,无论新品牌还是成熟品牌,都要去看对于品牌的全域和长期价值。
那怎么知道在小红书投钱有没有用?说实话,没法直接算卖了多少货。品牌一般可以看这几点:搜品牌的人多了没?相关的话题讨论量涨了没?再结合电商平台的搜索数据,大概就能看出点门道。
现在小红书还能跟京东、天猫打通,能更直接地看到种草后的购买情况,和对全域生意的价值。
品牌在小红书怎么玩?
通用KFS打法要打透
小红书就像食饮品牌的「灵感合伙人」:帮你找新机会,帮你认识新朋友,帮你把产品放进大家的生活里。至于能不能成,还得看你家东西够不够给力,会不会借势这个平台的劲儿。
在小红书推产品和品牌,抓准一个核心:小红书的 KFS 理论(KOL/KOC+Feeds 信息流 + Search 搜索)。KFS,对食饮品牌来说不是一个架在空中的理论,而是一套真实且通用、好用的实战框架。
首先是,K好内容。用好 “人”,让不同量级的博主生产“好内容”形成合力。头部达人负责打响名气,比如古茗请樊振东站台,瞬间提升品牌调性;腰部达人深耕场景,像 “办公室下午茶”、“家庭聚餐” 等内容,更容易让用户有代入感;素人则靠真实体验说话,Kiri 搞的 “免费试吃” 活动,让普通用户发的笔记成了最好的 “信任状”。
内容技巧上,品牌可以注意这3点:1、反常识:“杨梅酒+气泡水=喜茶平替”;2、情绪价值:“适合女生独酌的低度酒”配《小森林》剧照 ;3、地域梗:“上海人教你调老克勒鸡尾酒”。
其次是,F精准媒介手段,也即是信息流“推”,做好 “推”,让信息流主动找对人。食饮品牌的信息流内容不用太复杂,真实最重要。有个粉丝只有几千的美食博主,拍了条 “用某品牌酸奶做水果捞” 的视频,镜头里酸奶倒出来的拉丝感、水果碰撞的清脆声,比精致广告片还吸引人,这条笔记的互动率比行业均值高 3 倍。品牌可以多找这种 “接地气” 的达人,会更实效。
向左滑动查看更多
然后,搞定S “搜”,让想吃的人能找到你。古茗在推果蔬瓶时,提前埋好了 “低卡饮料”、“减脂期能喝的奶茶” 等关键词,用户一搜就有内容;Kiri 奶酪则主攻 “下午茶小零食”、“低卡奶酪推荐”,把搜索流量牢牢抓在手里。这里的关键是别只盯着自己的品牌名,多想想消费者会搜什么 —— 比如卖饼干的,要考虑 “早餐饼干”、“追剧零食” 等场景词。
三个案例:
看透小红书如何让食饮品牌弯道超车
你有没有发现,现在想买杯奶茶、挑款零食,“打开小红书搜一搜”已经成了条件反射?这可不是巧合。古茗靠着一杯果蔬汁卖成行业TOP1,Kiri奶酪在同类产品围剿中杀出重围,连小众的龙舌兰酒都能靠小红书让酒吧挤满人——这三个品牌用真金白银的成绩证明:对食饮品牌来说,小红书早已不是“可选项”,而是必须拿下的“第一战场”。
一、古茗:以“健康奶茶”突围,明星单品跻身行业第一
奶茶行业内卷严重,各种品牌天天搞联名、发新品,古茗在小红书上找到了一群“小镇茶闲青年”,她们的人生格言是“茶泡开了,我也想开了”。她们要的不是0糖0卡的苦行,而是“喝着开心又没负担”。
找对人就成功了一半。古茗用小红书的工具扒出这些人的真实需求:早上赶时间,希望奶茶能当早餐;下午嘴馋了,想找个能替代零食的东西;减肥的时候,也想偶尔喝杯甜的解解馋。于是他们推出的轻体果蔬瓶,精准踩中这些场景——笔记里不说“减肥”,而是说“液断期也能喝”;不强调“健康”,而是晒出“带出门野餐超方便”。这些笔记的渗透,让古茗在行业热搜词的权重提升43名,飞跃至头部。
光有内容不够,还得让人动起来。古茗在小红书搞了个H5活动,用户发笔记就能抽免单券,拉上朋友还能0元喝。就这一招,直接给小程序拉来几万多新人,其中还有几万人被朋友拽来的。
从古茗的案例可以看出,原来造爆品不用天天换配方,找对人群痛点,一杯果蔬汁也能卖成顶流。
二、Kiri奶酪:被同款围剿时,靠“下午茶”反杀
Kiri的甜心小酪差点被“山寨货”挤压市场。同类品不仅长得像、口味像,还请了顶流明星代言,也是内卷厉害。Kiri反手在小红书上打了场漂亮的翻身仗——他们发现,5300多万“下午茶人群”正在找一款“好吃不胖、拿得出手”的小零食,而自己的奶酪刚好符合。
把产品塞进场景里,比说一万句“好吃”都管用。Kiri没喊“高钙营养”的老口号,而是让博主们晒出“办公桌抽屉里的秘密武器”、“闺蜜聚会的小甜点”。有个博主拍了段视频,下午三点困得不行,拆开Kiri配着咖啡吃,配文“一口下去,灵感和精神都回来了”,这让甜心小酪站内搜索提升3倍多。
让用户帮你说话,成本低效果好。Kiri在小红书搞了波“免费试吃”,只要申领后发真实评价,就能瓜分流量。结果几千人申领,产出上千多条笔记,这些UGC(用户生成内容)的转化率比官方广告高一倍。有个宝妈说“给孩子当零食,我放心”,这条评论被点赞了几千次。
最后Kiri不仅没被挤垮,还卖得比去年多了一半以上,小红书上的搜索量涨了三四倍。现在提到“下午茶小零食”,十个女生里有三个会想到Kiri——这就是场景的魔力。
三、唐胡里奥龙舌兰:小众酒怎么让酒吧挤爆?靠一张“微醺地图”
唐胡里奥龙舌兰之前在国内基本是小透明。年轻人觉得它太“硬核”,酒吧因为价格高也推得少。 80%的生意都来自线下,线上种草好像跟卖货没关系。但他们在小红书发现,现在的酒鬼不一样了:不是随便喝喝,而是研究“用什么基酒调的”、“哪家酒吧特调最正宗”。
于是,他们的策略是“把酒吧变成种草现场”。唐胡里奥龙舌兰联合小红书做了张“微醺地图”,精选18家上海酒吧,推出“249元喝三杯大师特调”的套餐。用户线上买券,去酒吧核销时,调酒师会现场演示怎么用唐胡里奥调酒,还鼓励大家拍笔记打卡。有个博主连去3家酒吧,拍了条“上海微醺攻略”,播放量破百万,直接带火了那几家店。
从“懂酒的人”到“爱玩的人”。他们先抓“调酒成分党”,让专业博主拆解龙舌兰的酿造工艺;再吸引“城市探索者”,把喝酒和City Walk结合起来;最后连“留学生”“夜猫子”都被圈进来。结果品牌人群涨了900多万,酒吧进店率提升30%,龙舌兰这个品类的搜索排名直接从10名开外冲到第2。
现在去搜“上海酒吧推荐”,十条里有八条提到唐胡里奥的特调——小众酒也能靠小红书变成“网红”。
小红书:
“来晚了可能就没位置了”的战场
现在打开小红书,搜“奶茶推荐”、“零食测评”、“喝酒攻略”,已经有几百万条笔记在那了。对食饮品牌来说,这里不是“要不要来”的问题,是“来晚了可能就没位置了”的战场。毕竟,你的同类品可能已经在写笔记了,还没入局的品牌一定要加速了。
从营销建议来讲,别指望一篇笔记就爆单:食饮消费靠的是 “多次种草 + 即时冲动”,与其追求 “一篇封神”,不如持续输出优质内容,让用户在需要时能想起你。
另外,别只看粉丝量选博主:那些粉丝几千、调性和你契合的 “潜力股”,往往能写出更真实的内容。有品牌花 50 块请素人试吃,笔记点赞量比几万块的大 V 还高。
别忽略评论区的声音:用户在评论里说 “太甜了”、“包装不方便”,这些都是产品迭代的重要线索。古茗就是根据评论调整了果蔬瓶的甜度,让复购率提升了好多。
最后,在小红书,“我们不是在卖食品,是在经营‘生活解决方案’。”对食饮品牌来说,小红书不是冷冰冰的营销工具,而是能和消费者 “聊天” 的地方。在这里,一杯奶茶可以是早餐,一块奶酪可以是解压神器,一瓶酒可以是城市探索的伙伴 ——只要懂用户的生活,就能让产品成为他们美好生活的一部分。这或许就是小红书的魔力:不只是卖货,而是和用户一起创造关于 “吃” 与 “喝” 的无限可能。
原创
已有0人收藏
+1已有0人点赞
+1转发
发表评论
请先注册/登录后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