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对于开发者来说,与其把Switch当作随便移植的附加平台,不如将它视为需要独立设计体验的核心战场。做到这一点,才能真正赢得任天堂玩家的心。
想象一下这样的场景:你正握着手柄,在《艾尔登法环》里和大树守卫死磕,眼看就要将其斩杀,却被一声“该出门了”打断;或是在《赛博朋克2077》中,刚摸到荒坂塔的入口,却不得不关掉主机。这种被硬生生掐断的游戏体验,大概是所有主机和PC玩家的共同痛点。
但如果换个设备呢?在地铁赶路时掏出Switch,继续打磨对大树守卫的出招思路;在咖啡店等餐时掏出Switch,在荒坂塔和亚当重锤打场死斗。这种“随时随地续上进度”的自由,正是Switch凭借便携性征服千万玩家的核心魔力。截至目前,Switch已积累了近1.5亿的庞大玩家群体,他们对“碎片化沉浸”的需求,早已形成一片等待被满足的市场。
不过,过去并非所有游戏都能享受到这份便携红利。受限于初代Switch的硬件性能,许多画面精美、内容庞大的3A开放世界游戏,很难在这个平台上呈现出理想状态。而随着Switch 2的到来,这一局面将被彻底改写:其GPU图形性能较上一代飙升10倍,不仅让《艾尔登法环》《赛博朋克2077》《最终幻想 7:重制版》等3A大作的移植成为可能,更预示着开发者将有机会为Switch玩家带来更贴近原作、更完整的游戏体验。
当3A大作开始密集登陆Switch平台,这片市场无疑将成为游戏行业的新蓝海。但问题随之而来:如何才能让移植到Switch的游戏真正打动玩家,成为爆款?
对此,维塔士(VIRTUOS)给出了他们的回答。对部分人而言,这个名字或许有些陌生,但在游戏行业内,它早已是经验丰富的“老兵”。成立于2004年的维塔士,至今已为超过1500款主机、PC和移动游戏提供过开发与移植服务,像《古墓丽影》《刺客信条》等经典游戏IP背后都有它的身影。
近期,维塔士发布了一份名为《Switch效应:成功的移植游戏作品如何赢得任天堂玩家青睐》的报告中,通过分析2021年1月至2024年12月欧美六大市场收入排名前20的Switch移植游戏,总结出了四大关键洞察,为开发者指明了在Switch平台打造成功移植作品的路径。
休闲游戏和剧情类游戏
Switch移植游戏的销冠类型
对于任何有创作与服务性质的行业而言,受众意识都是必要属性,要做好Switch移植,首先要搞懂这个平台的玩家“爱什么”。对比Switch收入前20的移植游戏(指任何在首次发行时同时登录Switch平台和其他平台或在其他平台首次发行后登录Switch平台的游戏)与Steam前20的畅销游戏,发现了两者在类型偏好上的显著差异。
以游戏内容为依据,维塔士将参与报告的游戏分为了三大类,而这三种类型的游戏类型分布呈现出三个鲜明特点:
1.休闲/放松类游戏:注重轻松体验,游戏节奏由玩家自控,无复杂机制。
该类游戏占比可谓是“断层领先”:Switch前20移植游戏中,休闲/放松类占比显著高于Steam平台。这与Switch玩家群体的核心特征密切相关。相较于Steam更偏向追求技巧挑战的用户画像,Switch玩家更青睐能随时拿起、轻松体验的游戏。比如碎片化时间到《星露谷物语》种种地,或是家庭聚会时的一场《胡闹厨房》。
2.剧情类冒险游戏:以叙事和角色成长为核心,强调沉浸感。
这类游戏更加符合“通吃”两端的特征:无论是Switch还是Steam,剧情类冒险游戏在头部榜单中占比均稳定在33%左右。这类游戏凭借沉浸式叙事和角色成长,能跨越平台差异打动玩家。一方面,游戏圈里为人熟知的一句Slogan“塞尔达是天”,也足以显现出Switch玩家对这一类游戏的喜爱;另一方面《巫师3:狂猎》作为Steam平台的神作,在Switch版虽画面精度有妥协,但凭借扎实的剧情依然成为畅销移植作。
3.竞技/技巧类游戏:依赖反复练习掌握机制,追求成就感。
这类游戏仍然更加“靠IP撑场”:Switch前20中的竞技技巧类游戏,大多是《EA Sports FC 24》《MLB The Show 24》等知名体育IP。但数据揭示了一个关键事实:这些游戏的总收入中仅6%来自Switch平台。也就是说,它们能上榜更多是依赖IP本身的全球影响力,而非对Switch平台的深度适配。
总的来看,Switch的用户底色是休闲主导,想要在这里成功,移植游戏要么能提供无压力的轻松体验,要么就是要讲好一段让人沉浸的故事。
除了用户的偏好不同外,Switch游戏的用户还呈现出哪些特点呢?
全龄友好是Switch头部移植游戏的“标配”
如果你观察Switch的游戏库,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无论是小朋友围着玩《超级马里奥派对》,还是一家三口合作《Overcooked》,这个平台似乎天然适合“全年龄段共玩”。报告的数据也印证了全龄友好是Switch头部移植游戏的“标配”。
归根结底,维塔士发现Switch玩家的年龄结构本就比其他平台更年轻,这直接影响了游戏的评级分布。报告显示,Switch收入前20的移植游戏中,高达70% 获得了ESRB (“适合全年龄”(Everyone))评级;而Steam前20的畅销游戏中,没有一款能达到这一评级。这种差异并非偶然,而是Switch家庭娱乐中心定位的必然结果。
更深层的原因在于,全年龄游戏往往在社交元素上表现突出。比如支持本地多人、在线合作,或是设计简单易懂的互动机制,这与Switch玩家重视“游戏社交性”的需求高度契合。
《乐高星球大战:天行者传奇》就是个典型例子。它用乐高积木的可爱风格消解了原作的复杂设定,既让孩子能轻松操作,又让成年玩家能在熟悉的剧情中找到情怀;同时支持双人合作模式,家长可以陪孩子一起闯关,这种“跨世代吸引力”让它在Switch上持续畅销。
《舞力全开》则更直接:简单的舞蹈动作、流行的音乐列表,无论老人还是小孩都能跟着节奏摆动。更关键的是,它充分利用了Switch的Joy-Con控制器,玩家无需额外设备就能体感操作,零门槛的设计也让它成为家庭聚会的常客。
更加值得关注的是,Switch 2仍在强化这一优势。新加入的“C”键可直接激活“游戏聊天”(GameChat)功能,整合了多人游戏、群组通话和私人直播,这意味着未来的移植游戏若能利用好这些社交功能,也将更易打动Switch玩家。
那为什么有不少游戏明明是以Switch的核心用户为目标设计的,最后移植过来有的好评如潮,有的却被骂敷衍?
维塔士通过比对得出了结论。
操作优化和价值感
是移植拉开差距的核心
维塔士的研究团队,从六个维度对游戏进行评分,包括:视觉清晰度、操作优化、价值主张(内容与定价匹配度)、性能表现、平台独占功能、社交元素。
过对比头部移植游戏(收入前 20)与对照组游戏(移植后评分暴跌的作品),找到了关键差异:操作优化和价值感,是拉开差距的核心。
具体来看,操作优化是造成差距的首要原因:头部游戏的操作优化评分比对照组高出1.8分(满分5分),是所有维度中差距最大的。这意味着,Switch玩家对“操作手感”的敏感度远超想象——毕竟Switch的手柄设计独特,想要适配好并不容易。
出人意料的是,在常有的刻板印象中,大部分玩家在游戏画质与视觉表现上的要求都会比较高,但维塔士的报告中却显示视觉表现对“移植游戏是否成功”影响最小。主要是因为玩家对Switch的硬件限制有预期。知道它的便携性必然牺牲部分画质,所以更在意能不能玩得舒服,而非画面够不够华丽。不过,随着Switch 2硬件升级,未来视觉清晰度可能成为新的竞争点。
总结来说,开发者与其纠结如何把画面压缩到Switch能跑,不如先做好两件事:一是要让玩家操作更顺手,二是要让玩家觉得钱花得值。
站在Switch玩家视角
把“顺手”和“方便”做到极致
最后,如果说Switch移植有唯一必做项,那一定是操作优化。在上文也反复提到,操作优化仅是头部游戏与普通游戏的最大差异。那么,什么样的操作优化才算到位?
在回答这一问题前,不妨从实际入手,先看看玩家都在夸什么?
维塔士通过分析头部移植游戏的评论,发现玩家对操作的好评集中在三个点:
50%的好评都提及了操作响应“快且准”:Switch的手柄尺寸较小,尤其是Joy-Con,对操作灵敏度要求极高。《波斯王子:失落的王冠》就是个好例子,它在关键的平台跳跃环节中,操作响应精准且流畅,玩家几乎感受不到延迟,这种“跟手”的体验让它收获大量好评。
有47%的好评提及硬件特性“用得巧”:Switch的触摸屏、HD 震动、体感控制都是独特优势,如果充分调动起来,玩家的体验感也会有质变。《舞力全开》在这方面堪称典范。虽然它在其他平台支持手机或摄像头控制,但玩家公认“用Joy-Con体感操作最舒服”,因为Joy-Con的传感器能精准捕捉肢体动作,让舞蹈体验更沉浸。
另外还有22%的好评提及移植游戏UI的适配性:Switch既能接电视,也能当掌机,屏幕尺寸差异很大。《霍格沃茨遗产》Switch版就针对这点优化:在掌机模式下,菜单字体更大、按钮布局更紧凑,还支持触摸屏操作,解决了其他平台小屏幕看不清的问题。
从反面的角度来看,玩家又在骂些什么?
维塔士也从五个方面总结出了Switch游戏目前的一些常见问题:
1、63%的玩家认为移植游戏操作映射“反人类”:比如把常用功能绑定到不顺手的按键,或是按键逻辑与玩家习惯冲突,让玩家越玩越别扭。
2、47%的玩家反馈游戏输入延迟“卡成PPT”:尤其是动作游戏,哪怕0.5秒的延迟都可能让玩家从胜利变失败,这种体验直接劝退核心玩家。
3、37%的玩家反馈移植游戏被Joy-Con的硬件限制:比如某些需要精准操作的游戏,因Joy-Con的摇杆漂移问题放大了体验缺陷,却没做软件补偿。
4、21%的玩家反馈移植游戏UI“看不清、点不准”:掌机模式下字体过小、按钮间距太近,玩家得眯着眼点屏幕。
5、还有16%的玩家反馈Switch的硬件特性“浪费了”:明明可以用触摸屏简化操作,却非要玩家用按键硬怼,让玩家觉得“白买了Switch版”。
通过正反两面的评论反馈,可以发现操作优化的核心本质上就是要做好换位思考:站在Switch玩家的使用场景和硬件条件出发,把“顺手”和“方便”做到极致方能出彩。
结语
总的来看,Switch平台的移植游戏想要成功,说难也难,说简单也简单。维塔士的报告用数据告诉我们,核心原则其实很清晰:
首先是要懂用户:Switch 的1.5亿玩家中,休闲玩家和家庭用户是主力,他们要的是“轻松体验”“全龄共玩”和“社交互动”,全年龄向内容和社交功能永远是加分项。
其次是要懂硬件:操作优化是唯一必做项,既要解决Joy-Con的限制,也要用好它的独特功能。
最后还要看未来:Switch 2的硬件升级会带来新机会,但上述原则不会过时。毕竟玩家爱的,始终是为Switch量身打造的体验。
对于开发者来说,与其把Switch当作随便移植的附加平台,不如将它视为需要独立设计体验的核心战场。做到这一点,才能真正赢得任天堂玩家的心。
维塔士报告解读
已有0人收藏
+1已有0人点赞
+1转发
发表评论
请先注册/登录后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