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滑动组件
// 滑动组件
每日监测

对话Link Group:从AdLink到SilkLink,把品牌“嵌进生活”的本地化答卷

Wangchutian  · 2025-10-24 09:40

【摘要】 2024年,印尼的广告支出中,电视广告占比达到72%;而在中国,数字广告处于绝对的垄断地位



“2024年,印尼的广告支出中,电视广告占比达到72%;而在中国,数字广告处于绝对的垄断地位。Andy说道。


很多进入印尼的中国品牌习惯以ROI为导向投放效果广告,却往往低估了电视作为当地的主流媒体,对本地用户的强大影响力。与此同时,印尼品牌进入中国时,常被这个市场的高速迭代和复杂渠道所震撼。


这种差异使得一座真正的桥梁显得格外必要。Link Group便是这样的存在。在他们看来,跨境营销不再是单向的出海,而是一场双向的奔赴他们要解决的是:中国品牌如何更好地在印尼本土化,以及印尼品牌如何走进中国。


带着对印尼市场的好奇,Morketing本期邀请了印尼广告营销领军企业Link Group的创始人Irsan Yapto,以及Link Group旗下中国公司SilkLink(赛翎客传媒)的合伙人兼COO Andy Sun,与Morketing一起探讨市场差异、跨境挑战、本地化策略以及未来趋势等出海人最关注的话题。


左:Andy Sun右:Irsan Yapto


从AdLink到Link Group:

一场“必须成功”的创业


Morketing Irsan,您在2014年创立AdLink时,为什么选择了植入式营销这样一个切入点?


Irsan 老实说,并不是出于什么远大的宏图。那时候我刚成为一名父亲,当务之急就是让它成功我妻子曾任职于一家顶尖制作公司,因此我们很了解当地电视行业的运作节奏。当地电视剧制作节奏很快,但广告内容却常常给人一种与现实生活脱节的感觉。而这正是我看到机会的地方:要让品牌成为人们日常故事的一部分,而非故事中的干扰元素。


Morketing 所以是因为看到了广告和故事之间的断层,对吗?


Irsan 是的。我们一开始从植入式营销起步,最初是做电影大银幕的植入,之后又大规模进入了本地电视台的电视剧植入。后来我们赶上了韩流,尤其是韩剧的热潮——这可以说是我们决定走向国际化的一个转折点。进入国际市场后,公司业务不再局限于传统电视剧植入,而是扩展覆盖了电视、影院、流媒体等全链条媒体网络。


再后来我认识了Andy先生,我们就想带着客户一起进入中国的内容市场。其实在这之前,我们也曾在美国做过一些营销活动,与当地伙伴有合作。也正因为这些积累,新冠疫情期间,美国全国广播环球公司(NBC Universal)指定我们作为其在印尼的官方合作伙伴。


Morketing Andy是我们的老朋友了,我知道您曾在阿里巴巴和爱奇艺都有任职经历。


Andy 是的,很幸运能在这两个互联网平台工作,尤其是在爱奇艺海外事业部工作的那段时间,为我打开了一扇窗,让我看到了跨境业务巨大的增长潜力。也是在那时候,我认识了Irsan,了解到Link Group在印尼市场的领先地位,我意识到这是一个很好的机遇。


比如,Link Group在当地内容的PPL(植入式广告)领域占据领导地位,无论是电视剧还是综艺节目。他们还是印尼最大的电影院线XXI的独家广告代理。我相信这些优质的本地资源,能够帮助中国出海品牌触达当地消费者,进而帮助品牌抢占市场份额,这也正契合了他们“Built to Build”的理念。


Morketing “Built to Build”,你们似乎一直在强调这个理念,具体意味着什么?


Irsan 对我们来说,它意味着清晰的目标、扎实的基础和长远的视角。我们不只是做一次性的campaign,而是帮助品牌在印尼市场搭建长期的根基。我们和客户的关系也不是传统的甲乙方,而更像共同所有者。就像品牌自己的团队一样,我们能和客户进行更直接、深入的沟通,一起把事情做扎实、做长远。


Morketing SilkLink就是这一理念很好的体现吗?


Irsan 没错。


Morketing SilkLink这个新项目名称背后,寄托了你们对中印尼市场关系怎样的期待?


Irsan 这个名字的灵感其实来自Andy。我们在思考如何在中国定位自己时“Silk”自然而然让人联想到丝绸之路,是一种跨境连接的象征。


中国品牌进入印尼市场,就像踏入一个节奏全然不同的环境这里的生活习惯、幽默偏好与价值观念都与中国截然不同。你无法将一个市场的成功经验直接照搬到另一个市场,真正需要的是一位“本地向导”:他不仅懂当地语言,更能理解日常生活的深层肌理。这正是我们所扮演的角色。我们作为土生土长的印尼企业,拥有深厚的市场洞察,恰好具备扮演这一角色的得天独厚的优势。


反过来也是如此。我有一些印尼客户已经进入了中国市场,但他们同样面临着语言障碍、市场环境差异以及文化隔阂等挑战。因此,印尼品牌要进入中国市场,同样需要中国本土专家的支持。


Andy 是的,在我看来SilkLink就像两国之间的一座桥梁。我们希望帮助中国品牌更高效地本地化,同时也帮助印尼品牌更顺利地进入中国市场。


Morketing 这听起来也像是一带一路的另一种延续?


Irsan 可以这么理解。我和Andy以及他在中国的同事交流后发现,中印两国文化有相似之处,但市场环境差异很大。所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不仅是提供营销服务,还希望通过SilkLink对接两国的内容IP资源,真正把两边的市场连接起来。


中国品牌,

需理解“印尼广告市场的独特逻辑”


Morketing 很多中国读者可能并不了解印尼广告市场。能具体聊聊两国市场环境的差异吗?


Irsan 我们都知道,中国的营销市场已经几乎完全数字化,效果营销非常发达,这是中国市场的特点。但印尼不一样,印尼的市场还没有完全数字化。目前印尼的广告支出大部分仍集中在传统的地面电视terrestrial TV上,这和许多其他市场都不同。所以中国品牌进入印尼,需要适应这一点。


Andy 没错。在中国,效果广告的比重越来越大,无论是品效协同,还是品效销合一,中国企业习惯用各种数字广告模型来测算ROI。但在印尼,这套逻辑行不通,因为媒体环境很不一样,虽然印尼的互联网渗透率在逐年提升,但电视作为最大的传统媒体仍然是触达本地用户的首选。2024年,印尼广告支出中电视广告的占比达到72%;而在中国,数字广告处于绝对的垄断地位。另外,印尼的基础建设相对落后,导致物流配送体系等远没有中国这么高效,这也限制了电商的发展。进而又影响到了基于电商渠道的效果广告。


Irsan 或许你们也发现了,中国的影视剧里很少有植入式广告,就算有,数量也非常少。但在印尼,Link Group旗下AdLink公司过去35年里,仅在印尼市场每年就制作了大约1万次的植入式广告内容。可见两国在市场环境,甚至对于广告内容和形式的认知上都有很大差异。


Morketing 认知的差异很容易导致文化误解。你们见过哪些在印尼市场常见的踩坑案例?


Irsan 最典型的问题就是忽视宗教习俗。哪怕只是斋月期间出现一个用餐场景,都可能引发争议。在海外看来,这些细节或许微不足道,但在印尼,文化和宗教敏感度直接决定了民众与品牌建立联结的方式。正因如此,我们从一开始就坚持以本地语境为核心这不是一份待勾选的清单,而是一种必须具备的思维模式。在印尼,宗教因素至关重要,哪怕是微小的失误,都可能触碰禁忌。


许多外国品牌习惯让总部制定营销决策。但这些决策者既不了解印尼的日常生活,又习惯基于本国经验制定策略,完全没有根据印尼人的生活方式做出调整。我认为这是品牌进入新市场时最常犯的错误之一这可以说是一道“文化壁垒”,而这道壁垒在媒体市场环境中表现得尤为明显。


Morketing 那应该如何避免踩这些雷区、打破这种壁垒呢?


Irsan 我们会给客户提供一份文化指南。当客户拿到剧本或者广告创意脚本时,我们会在最初阶段就告诉他们哪些是禁区,哪些元素需要避免。只要遵守这些规范,就能避免大部分风险。这实际上也是本地专家的价值所在,提前帮你把关。


Morketing Andy,您深耕中国市场多年,目前哪些行业的中国品牌最迫切想进入印尼?他们是怎么做本地话营销的?


Andy最近几年我看到品牌出海的趋势越来越明显,消费电子、新能源汽车、美妆日化,还有食品饮料,这个品类增长很快,你如果去雅加达的街头超市,会发现很多来自中国的品牌,有些零食你看着像当地的品牌,其实是国内生产。在本地化营销这块,越来越多的出海品牌开始关注本地内容,以智能手机为例,大部分中国手机品牌已经开始通过本地内容的产品植入,向本地消费者展现产品的独特卖点,建立品牌认知和情感链接。


Morketing 的确,现在短视频、直播等KOL带货在东南亚也在快速兴起。那么在这种趋势下,传统剧集的植入广告还奏效吗?


Andy: 植入广告依然能带来大规模触达和品牌信任,这是它独特的价值。但我们也会把它和短视频、直播等新兴渠道结合起来。我们会授权品牌方把电视剧里的植入桥段用在TikTok或品牌官方账号上。这样既推广了影视内容,也让品牌通过内容IP获得了额外的社交媒体曝光,一举两得。另外,我们也在积极布局短剧的植入营销。


印尼品牌,走进中国市场的挑战


Morketing 我们刚刚讨论了很多中国品牌在印尼的情况。反过来,对于印尼品牌进入中国市场,你们观察到的最大挑战是什么?


Andy 最大的问题是低估了中国市场竞争的激烈程度。中国的广告几乎全面数字化,用户每天被各种短视频、直播、电商广告包围,竞争的强度和速度完全不同于印尼。印尼品牌进入中国,如果还沿用本土的慢节奏打法,很快就会被淹没。


Irsan 是的,很多印尼品牌到了中国会感觉不适应。举个例子,他们习惯先做大面积曝光,提升知名度,然后再考虑销售转化。但在中国,这个逻辑恰恰相反——往往是先通过效果广告抢占用户,再通过内容和品牌建设进行长期积累。


Morketing 有具体的案例可以分享吗?


Andy 比如Kopiko,这是印尼的一个咖啡糖品牌。对印尼消费者来说,它既是零食,也是咖啡的替代品。但进入中国后,定位就成了难题:它既不是典型的咖啡饮品,也不是传统糖果。如果不解决品类教育的问题,中国消费者就不知道该在什么场景下使用它。


Morketing 那你们当时是怎么处理这个问题的呢?


Andy我们挑选了《种地吧少年》这档年轻人关注度很高的TOP综艺,节目里有艺人劳作、休息、需要补充能量的场景,Kopiko咖啡糖作为道具出现就非常自然。此外我们配合电商直播,把“Kopiko随时随地提神”的卖点反复强化,逐渐让消费者把它当作一种日常提神的小零食,而不仅仅是糖果。


Morketing 关键在于重新定位——必须让消费者清楚地知道这是什么、为什么需要它,对吗?


Irsan 没错,核心就是先明确每个产品、每个品牌的独特卖点。根据我的经验,即使是同一品类,不同品牌的核心卖点也各不相同。基于这些核心卖点,我们会制定差异化的策略。我个人比较倾向于通过植入式营销和内容营销来推广,因为我认为这种方式能在消费者心中建立更深的认知和情感连接。


为什么是SilkLink?


Morketing 中国的跨境营销代理市场竞争非常激烈,本土代理公司深谙中国品牌需求,国际代理公司又拥有海外本地资源。SilkLink的核心竞争优势是什么呢?


Irsan 我们的优势在于拥有双重视角。我们不仅助力中国品牌开拓印尼市场,同时也为印尼品牌进驻中国市场提供指导。这种双向模式让我们能全面洞察市场间的联结逻辑,以及本地化在实际操作中的真正内涵。换句话说,我们既能帮助中国品牌实现出海本地化运营,也能协助印尼品牌在中国开展本土化营销。这种“双向服务”的定位,正是让我们脱颖而出的关键。


Andy对于中国出海品牌来说,我们最大的优势是独特的印尼本土资源。我们在印尼拥有强大的内容植入版图,并且掌握着户外、影院广告的独家资源。如果中国品牌想触达印尼的本土消费者,SilkLink会是理想的合作伙伴——我们能帮助他们与当地消费者建立真实的连接和共鸣。


Irsan 此外,我们是一家从本土走向全球的公司,根基在印尼。我们了解印尼市场,因为我们本身就是土生土长的印尼企业。这一点使我们能够更加贴近地帮助中国品牌在印尼落地生根。


Morketing Irsan,能否分享一下Link Group能在印尼市场取得如今地位的关键因素?


Irsan 首先是先行者优势。在我们创立之初,印尼的植入式广告市场几乎是空白,品牌和媒体还习惯把广告和内容严格分开。我们是第一个将植入营销规模化运作的团队。第二是优质客户。我们找到了愿意支持我们的快速消费品客户(FMCG),他们认可我们的理念,与我们合作至今已有11年之久。第三是关系网络。我们与媒体、内容创作者、制作公司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关系网。从最初的创新尝试到后来靠这些关系巩固地位,这是我们立足市场的基石。


Morketing 如今AI的发展也在改变营销行业。SilkLink在中国的业务中会如何应用AI技术?


Irsan 目前,我们已在视觉内容制作、媒介优化与数据分析等环节应用了AI技术。但我认为,真正核心的创意环节,比如故事构思、剧本创作,仍需人类参与AI能帮助我们提升工作效率,但创意的源头始终是人类,离不开人的直觉、情感与文化洞察力。


工具会不断迭代,但唯有人类判断才能确保创意贴合需求。我们会善用AI以提高效率,却绝不会让AI取代人类独有的创造力与判断力。


Morketing 那如何确保跨文化叙事的准确性呢?毕竟中国和印尼文化背景不同。


Irsan 文化叙事一定要贴合当地的传统和日常生活。中国和印尼国情不同,我们会根据不同市场的文化背景来调整叙事方式。但核心不变——AI可以加速信息处理,但由人把关的创意才是确保文化契合度的关键。


Morketing 如果让你们用一句话总结中国品牌拓展印尼市场的关键,你们会怎么说?


Andy 我会用双向奔赴这个词来总结,品牌和市场需要彼此互动、共同努力。如果品牌想高效触达印尼本土消费者,并在当地建立可观的市场份额,SilkLink会是您的理想合作伙伴。


Irsan 我会说:对中国品牌来说,SilkLink是实现无缝本地化的最佳伙伴;而对印尼品牌来说,它同样是进入中国市场的最佳选择。

原创

已有0人收藏

+1

已有0人点赞

+1

发表评论

请先后参与评论

已有0

转发

入驻
机构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