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滑动组件
// 滑动组件
大热点

为什么移动互联网成了315打假重灾区?

郝佳雯  · 2020-06-16 11:01

【摘要】 本文转载自『Morketing』,作者:Morketing,Morketing经授权发布,转载或内容合作请点击版权说明,违规转载法律必究。 

2011年至今,科技及互联网行业一直是315“打假”的关注点。从历年打假的涉及面上看,问题主要集中在隐私窃取、恶意扣费、虚假广告和宣传、产品和服务质量等方面。在平台上,移动互联网成了“打假”重点区域,几乎8成以上的报道涉及移动行业。尤其是2016年的315,有多个直接与移动互联网行业相关的问题被曝光,包含O2O外卖,隐私安全,恶意app扣费等。



那么,为何移动互联网成了315打假的重灾区?

 

一、隐私问题,根源在哪

 


在近年的315晚会上,隐私问题被不停的提起,从2013年网易“窃取”用户邮件信息开始,再到近两年连续报道的扫二维码,公共WIFI和App泄密,移动互联网成了隐私问题开炮时必须有的靶子。公众对于移动互联网隐私的质疑不断升温,问题到底出在了哪儿?

 

首先要提到的是隐私窃贼,他们以贩卖数据或通过隐私信息进行诈骗的行径谋生,换个流行的说法属于“社会工程学”。此类犯罪并非移动互联网独有,只不过在信息时代,骗子们的技术随着时代发展而升级,移动互联网与人的紧密联系成为骗子们下手的新载体。我们所看见的几类骗术如二维码扫描,公共wifi窃密,其实都是移动互联网之于整个网络环境和社会的缩影。

 

尽管315晚会在这些问题上大书特书,但根源并没有暴露出来。二维码、App盗取隐私和公共wifi问题的背后投射出的其实是移动行业,特别是安卓阵营监管的隐忧。在腾讯企鹅智库的调研中显示,使用iOS的手机用户在隐私暴露或上当受骗的几率要明显低于安卓(国内),究其原因是iOS有一套完整的自身监管体系,苹果很清楚“靠应用开发者或是互联网公司的自觉无法维持一个生态环境的稳定,监管有其必要性”。

 

之前提到的几种骗术并不是只有靠消费者提高安全意识才能解决的:扫码工具(如IM或移动浏览器)在对二维码进行解析时,如果可以提供检测环境,就能过滤危险二维码信息;消费者如果只在正规的应用商店下载经过检测的app,将有效避免应用越权盗取隐私数据的发生;以数据包拦截为主要形式的公共WIFI窃密,通过HTTPS加密就可以极大的改善App进行信息传输时的安全性。

 

可以发现,只要做到app在研发时使用最新的安全技术,上架应用市场时做到充分的审核和监管,那么,大多数隐私安全的问题都能在不依赖消费者自身的情况下,从源头得到解决。

 

那么为什么现在的市场环境监管是缺失的?首先,安卓系统本身开放性和生态的复杂性,导致不存在唯一的官方监管机构,只能由谷歌给出指导性意见,严重依赖于开发者的自觉;二是没有官方认证的google play应用商店,国内应用分发市场混乱,各种中小市场不顾用户利益,不监督不作为,让恶意app或是安全漏洞有了生存和传播空间;三,国家监管法规的缺失,直到2015年末,工信部才起草了《移动智能终端应用软件(App)预置和分发管理暂行规定》,并公开征求意见,从法规层面要求应用分发平台对app的安全和服务进行监管和审核。

 

市场需要秩序,而秩序的建立则要有监督和管理。

 

二、恶意扣费,谁有责任

 


今年的315,曝光了恶意吸费软件大量扣取消费者话费的事件。涉及移动营销服务商、隐含扣费内容的app开发者和电信运营商。由于暗含恶意吸费内容的app往往无法上架大型应用市场,为此他们借助广告进行传播。

 

当事公司道有道是一家新三板挂牌公司,业务之一是移动互联网广告平台服务。据道有道的公开股转书介绍,公司与媒体移动端产品的合作方式是“移动媒体产品的开发者将道有道广告SDK添加、内嵌入该媒体移动端产品中(也就是事件中的抢票应用),之后道有道通过嵌入的SDK 或广告代码在该媒体移动端产品投放广告。”而此次曝光事件中,广告的内容就是所谓“美女视频”等一些列的恶意扣费App。

 

尽管作为营销平台,道有道并未直接参与到电信增值服务的扣费行为中,仅按照合约收取软件产品方的推广费用,但是公司明显知道自己推广的产品存在恶意扣费的现象,在这样的情况下,部分业务人员不光为其推广,甚至提供帮助。

 

道有道的失职客观存在,但要关注的不光是企业的监管失职,管理不利。此次事件其实揭露出的是一整条恶意扣费行业的灰色链条。从上游的恶意软件开发者,到为其做推广的广告平台,再到从消费者处收钱的电信运营商,很难说这些参与者和既得利益者完全不知道其中的内情,就如同曾经被曝光的垃圾短信一样。

 

事实上,暗含吸费内容的电信增值服务产品根本不是什么新鲜事,所谓app应用不过是把以前塞班时代的老东西换了个新壳。而借助新外衣,恶意扣费产品可以将扣费的手段更加隐蔽,甚至绕过消费者二次确认的步骤。

 

作为代收费的运营商难道不知情吗?设想一下,当消费者发现被恶意扣费之后,他首先要做的就是向运营商了解情况,问清楚自己的话费到哪儿去了。作为运营商,如果一家SP服务商的产品多次被投诉,显然是有问题的。而运营商,与其说能不能管,倒不如说是愿不愿管。因为SP增值服务的代收费业务也是一笔不小的利润,既然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也无大碍,个别消费者的声音自然就被私下处理(还款或补偿话费等),企业当然不会有自查自纠的动力。

 

将恶意扣费的问题完全加在运营商头上并不合理,但消费者作为运营商服务的使用方,在自身权益收到侵害时,平台也应负起监督的责任。

 

去年开始,工信部展开了一系列对于恶意扣费产业的严打行动,甚至将考核指标下放到各个电信运营商的投诉KPI中,但严打行动只能一时不能一世。解决问题要从源头和渠道入手,从制度上杜绝恶意扣费。无论是广告平台,还是运营商,恶意app暴露出的问题一是监管不足,二是信用体系的缺失。对于那些多次被投诉的SP服务商,需要建立起一套信用制度进行制衡,从开发的源头打击恶意扣费产品,而起到传播作用的广告平台也应做好对于推广产品的审核,从途径上杜绝此类应用,不要让行业的声誉为此蒙羞。

 

三、O2O管理落差,如何解决

 


饿了么是今年315上被人们关注最多的公司,并且,它所涉及的食品安全,监管,以及O2O行业的问题也最大最为复杂。从这个角度看,关于对饿了么与淘宝公关差距的吐槽,反而是最轻松也最好解决的。

 

饿了么错在哪儿?不是市场经理的微博发文,也不是公关危机,而是像移动互联网,O2O这样的轻资产公司,当他们必须要面对线下管理时所展现出的无力。

 

对于饿了么的批评不能只看地沟油,卫生条件差,管理缺失,而要看到饿了么的市场人员违规诱导那些不符合标准的餐厅进驻平台。

 

外卖和黑作坊之间的问题几乎路人皆知,不光是饿了么,几乎所有的外卖O2O在发展初期都会触及:证照不全,卫生堪忧,平台监管有疏漏,不被曝光不改正等问题。但在报道中,饿了么的地推却更进一步,帮助黑作坊洗白,甚至和记者说:“说白了就是跟黑店似的,我也可以帮你。”然后手把手的帮助记者填写了网上店名、地址、商家电话等简单信息,后来“饿了么”线上客服人员打来的核实电话,也只询问了商家注册的电话号码,并没有核查证照、地址等相关信息。线上线下管理上的漏洞凸显的十分清晰。

 

为什么本该将无证摊贩拦在平台之外的饿了么市场人员,反而成为了为平台拉黑作坊入住的推手?

 

因为O2O行业的管理出现了明显的断层,平台在线上,服务在线下,平台上的管理者用KPI论成败,拉融资,而服务线下的员工就用不择手段的拉店和推广方式完成上层的KPI指标。公司的管理也仅仅到此为止,更谈不上对于餐厅资质进行严格的审核和对生产环节完全的监督。移动互联网以“快”吃“慢”的风格助长了这样的运营方式,砸补贴,拉商户,只要从对手手里抢过来就是胜利。迅速扩张的思维进一步拉大了这些扎根在移动互联网上的O2O企业的管理落差。

 

作为链接消费者和餐厅的中间平台,外卖O2O企业必须要面对管理跟不上线下发展,无法完全触及线下服务方的问题。除了黑作坊这样靠营业执照、餐饮服务许可证就能识别资质的问题外,也要考虑到就算证照齐全,外卖平台也管不到餐厅到底在如何做饭,卫生条件能否像始终如一,食品和原材料安全能否切实保证。这些责任或许不全在外卖平台上,但是消费者从你这里下单,一旦引发食品安全事故,平台方能逃得了干系吗?

 

不光是外卖,在打车,家政服务,快递,乃至电商等领域,几乎都在面临着线上公司从事线下服务时,管理和监督无法完全渗透下来的窘境。这也是为什么越来越多的互联网企业不光做线上平台,也在快速的发展线下渠道,因为如果自身业务做不到线下,管理更无从谈起。

 

在315曝光的第二天,饿了么表示将积极完善互联网餐饮产业链的监管流程,作为重要举措之一,饿了么将和360公司联手,通过网络直播的方式,将饿了么旗下餐厅后厨通过网络全程直播,这可以看作是互联网企业弥合管理和监管断层的举措之一,但效果如何还值得继续观察。


本文转载自『Morketing』,作者:Morketing,Morketing经授权发布,转载或内容合作请点击版权说明,违规转载法律必究。 

已有0人收藏

+1

已有0人点赞

+1

发表评论

请先后参与评论

已有0

转发

入驻
机构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