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滑动组件
// 滑动组件
深度

手游广告创收(一):如何为广告营收优化游戏设计?

xiaoyao  · 2014-09-23 14:06

【摘要】 如何为广告营收优化游戏设计?

1.png

Morketing独家整理,转载请注明来源,微信“Morketing”

2007年苹果推出第一代iPhone时,没有人预见到智能手机上的移动游戏可以发展成为如今这样巨大的产业。最初移动游戏被视作一小部分开发者建立的小众市场。随着2009年愤怒的小鸟的推出,智能手机上的移动游戏开始迈向主流。今天,移动游戏已经成为了一项价值数十亿美元的全球产业。我们见证许多移动游戏行业领导者实现了IPO。更有意思的是今天移动游戏业巨头并非过去传统的电子游戏厂商,他们是游戏业中彻头彻尾的新生力量。

广告营收对于移动游戏业来说是一个十分重要的产业命题,相比传统的电子游戏产业,广告也是件新事物。使用广告作为营收的重要手段对于开发者而言是一种新的商业模式范本。

如何为广告营收优化游戏设计

移动游戏产业在2008年App商城推出后迎来了爆发似的发展。每天都有不计其数的新产品问世,也为广告营收带来了丰富的机会。

然而,不是每个人都能从市场营销中获利。Words with Friends, Solitaire,和 Candy CrushSaga这些游戏做到了,但是还有更多的开发者在产品投入之后没有收到足够的回报。以下这些提示,或将帮助你为你的游戏选择正确的广告营收模式。

休闲游戏最有效

最赚钱的游戏有什么共通点?那就是相比特定的受众,他们的游戏在设计时就瞄准了最广泛的大众玩家。大多数休闲游戏都很容易通过社交网络的病毒式传播而形成畅销。同时也就成为了广告投放的理想场所。例如异步回合游戏Words with Friends就是一个很好的全屏广告和视频广告展示平台。其他的休闲游戏也可以借助展示广告和原生广告实现广告营收,只要他们不影响到用户体验。

其次,在设计游戏时,游戏的互动方式和交互界面要做到最大程度的友好,并将海外玩家纳入到设计考虑之中。如果你在美国市场有一款热门游戏,那么在海外市场,例如中国、日本和韩国,它会有着更为广阔的玩家受众。移动游戏开发商Pocket Gems表示他们产品70%的玩家来自海外。App Annie2013年的一项报告显示,Puzzles and Dragons这款在收入表现上最成功的移动游戏,却由日本的游戏商GungHo Online开发。报告同样提及,在游戏收入上,免费游戏贡献了93%的利润,而付费游戏仅有7%——这对于开发者如何为游戏定价给出了方向。

为全球市场设计游戏的另一个好处是有机会接触到更多的游戏轻度用户,他们之前并没有接触过太多手机游戏。用户规模的拓展对开发者和广告主来说无疑是双赢的局面。例如在iPhone推出之前,任天堂凭借DS掌上游戏机和WII游戏主机在电视游戏业获得了巨大成功。他的产品瞄准了市场中的轻度用户(之前很少接触视频游戏的用户),借助一系列的休闲游戏例如wii sports,头脑风暴和任天狗极大的拓宽了玩家规模,实现了用户拓展和销售业绩的提升。

移动广告的形式

现在你知道了如何去设计你的游戏,那么哪种广告形式更加适合移动游戏呢?以下是3种最为普及的模式

1.全屏广告:使用这种广告形式你可以有非常多的选择。最简单且高效的方式是模仿youtube,提供一个短视频广告。同样也可以使用一张富媒体图片覆盖屏幕,短暂展示一段广告。这种广告形式在移动端非常流行,并且可以带来很好的效果,值得注意的是广告的展示时间应当避免让用户产生抵触,比如在游戏休息间隙展示。

2.展示广告:对于任何一个广告来说,这种形式有着最广泛的受众和规模,允许你接触到数以百万计的玩家。不幸的是,banner在效果上可能并不尽如人意。展示广告的类型包括贴片广告,伸缩广告,横幅广告和滑块广告。每一种都各有利弊,取决于你如何正确的使用。许多游戏在展示广告上做到了不错的效果。例如Flappy bird在最流行时,每天可以实现50000美元广告营收。

3.原生广告:在移动广告领域原生广告是一个新的热门趋势,它也表现出了非常好的效果。最好的例子就是Facebook,友好的用户设计为其带来了数十亿的广告收入。原生广告最大的成功在于广告与游戏设计的无缝衔接,避免了对用户体验的造成干扰。

关注移动领域的发展趋势,针对全球用户适时调整你的产品,选择适合广告形式,这些方法使得移动广告营收对于游戏设计来说并非遥不可及。高效的广告设计可以让移动游戏开发者从竞争中脱颖而出,凭借玩家的口碑宣传获得更多收益。

本文转载自『Morketing』,作者:Morketing,Morketing经授权发布,转载或内容合作请点击版权说明,违规转载法律必究。

已有0人收藏

+1

已有0人点赞

+1

发表评论

请先后参与评论

已有0

转发

入驻
机构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