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滑动组件
// 滑动组件
深度

规模再次收缩,原地踏步的光明乳业,迎不来“光明”?

Tinney  · 2025-07-13 16:36

【摘要】 当各大乳企陆续晒出2024年成绩单时,光明乳业“营利双降”的表现,在头部阵营中显得格外刺眼。

文|Tinney

当各大乳企陆续晒出2024年成绩单时,光明乳业“营利双降”的表现,在头部阵营中显得格外刺眼。


数据不会说谎,2024年,光明乳业实现总营收242.78亿元,同比下滑8.33%,这一规模甚至跌回2021年之前的水平;同期录得归母净利润为7.22 亿元,同比下降25.36%;扣非净利润更只剩1.7亿元,同比暴跌67.48%。


营利双降的表现,折射出这家老牌乳企正深陷“穿越周期”的困境,和发展不确定性的持续加剧。而这种颓势,也延续至2025年一季度,财报披露,光明乳业今年一季度营收为63.68亿元,微降0.76%;归母净利润1.41亿元,同比下滑18.16%。


对此,业内评论犀利:“黄黎明接任光明乳业三年多,业绩目标一次也没有完成。”在头部乳企中,光明乳业成了唯一一家营收持续负增长的头部乳企。


“光明早已错失全国化的红利窗口。”中国食品产业分析师朱丹蓬指出。


这种情况下,连市场也不禁追问,这家曾书写过乳业传奇的老牌企业,该如何撕开破局的口子,重拾往日荣光?


01

瓶颈难破,行业加压


从业绩上看,公司就透着一种无力感,年年提出目标,年年未达成。


先看2022年,也就是黄黎明接任后第一个完整年的业绩,彼时其定的目标为317.77亿元营收,归母净利6.7亿。然而实际完成营收仅282.15亿元,达成目标的88.79%;利润3.61亿元,刚过目标线的一半(53.88%)。


但这并未打消光明乳业的信心,到了2023年,公司提出比2022年更高的目标——“营收320.5亿元、净利润6.8亿元”。结果可想而知,最终营收跌至264.9亿元,完成率为82.64%,还不如上一年的表现,而归母净利润则顺利“过关”,因为全靠当年4亿元卖地收入撑场。


或许是连续两年下滑的表现让光明乳业更加谨慎,其2024年的目标罕见调低,仅设置营收完成290.31亿元、净利润完成5.67亿元的门槛。


然而,调低门槛并未换来更高的完成度,全年营收242.78 亿元,仅达目标的83.63%;净利润却呈现反常的 “超额”,完成率高达127.34%,这种分化显得格外刺眼。因为在利润“超额”的背后,依旧是熟悉的配方——5.52亿元非经常性损益,占归母净利润的78.86%,卖地补贴仍是主力。


三年业绩单,写满了依赖非经常性收益的无奈。换句话说,如果不卖地,只靠光明乳业的主营业务,公司连续三年的利润目标也将都是未完成。


在下调目标后,未达预期的业绩恐怕光明乳业自己也未曾预料到,因为此时,时间已经来到整个行业都要面临“供需失衡”的压力下。


近年来,国内原奶产能持续扩张,2021-2023年原奶产量年均增速近7%,累计增量超700万吨,叠加进口大包粉补充,最终形成“产量跑赢需求”的格局。


消费端则寒意更甚,据马上赢情报站数据,2025年第一季度常温纯牛奶、常温酸奶均陷入 “量价双缩”,市场份额分别同比下滑1.93%、1.27%,销售额跌幅更达13.44%、18.45%。


不仅如此,下沉市场对价格敏感度攀升,低价促销成常态。


中国奶业协会副会长李胜利曾直言:“2024年牛奶原奶过剩的情况较2023年更为严重,由于牛奶原奶收购价持续下跌,导致奶价和成本出现了国家奶牛体系有记录以来的首次倒挂。”


“缺奶-养牛-过剩-杀牛”似乎是奶业难以打破的循环,而在产量与消耗严重错配后,行业也正式被拖入“过剩 - 杀牛”的阶段 。


终端消费意愿的降低,倒逼产量减缓。2024年国内液态奶产量2745万吨,同比减少2.8%。这场行业阵痛中,无论头部的蒙牛、伊利承压剧增,还是中小乳企亏损加剧,几乎无人能置身事外,包括光明乳业。


在光明乳业收入结构中,占主导地位的,恰恰是身处行业减产漩涡是主产品——液态奶。


数据显示,2024年公司液态奶收入高达141.66亿元,占总营收比重超五成。这意味着,液态奶的表现就是公司业绩的“晴雨表”,而其收入同比下降9.47%的颓势,无疑直接拉低了整体业绩表现。


对于液态奶如何打破增长困局这个问题,在营销专家路胜贞看来:“产品创新场景创新已经成为所有液态奶突破瓶颈的共识,任何行业都在做的雷同性创新,都会陷于市场模仿和追随困局。强化建造出自己的产品特定优势,才能形成更具竞争优势的的市场爆破势能。”


02

难以迎来的“光明”


作为曾是消费者心中“白月光”的品牌,光明乳业的每一步疲软都牵动着市场目光。2018 年,一篇《救救光明》的文章在微信端刷屏,道出了大众对这个老牌企业的惋惜与期待。可时过七年,光明乳业依旧没能等来真正的“光明”。


翻开历年财报,一个尴尬的事实格外扎眼:光明乳业2014年便迈过200亿元营收门槛,可此后多年始终在300亿元关口前踟蹰。2021年创下的292.1亿元营收峰值,至今仍是难以逾越的天花板。


十年过去,这家老牌乳企仿佛困在原地,未曾向前再进一步,但它的对手们,却早已走向新阶段。


曾几何时,光明乳业与蒙牛、伊利站在同一起跑线,并称行业的“三驾马车”。然而时移世易,蒙牛、伊利凭借全国化布局、全品类扩张与资本化运作持续突破规模天花板,2024 年营收双双迈过千亿门槛。


反观光明乳业,不仅营收规模与头部差距越拉越大,市值更是形成鲜明落差——截至6月30日,光明乳业116亿元的市值,与蒙牛的635亿元、伊利的1761亿元相比,早已不在同一量级。


困守华东,成了其发展上的最大难题。


业绩显示,2024年光明乳业大本营上海市场营收为67.29亿元,同比下降5.39%;外地市场收入则下滑至99.90亿元,同比大跌14.73%;仅境外市场以74.39 亿元营收微增1.61%。


要知道,早在2021年起外地营收还有142.34亿元,如今却不仅连续四年收缩,更在2024年正式跌破百亿关口,全国化扩张之路越走越窄。


困守华东与战略摇摆,使其悄然从一线乳企阵营掉队,逐渐从“并肩者”沦为“追赶者”,这段曾经的“齐头并进”,也成了乳业史上令人唏嘘的对比。


而更值得警惕的是,近两年新品牌密集崛起,市场竞争白热化,光明乳业原本赖以为傲的区域优势正被逐步蚕食。这意味着,它所面临的危机,正在向更深层蔓延。


03

“换帅”难触市场痛点


规模的逐年收缩,直指光明乳业近年来难以摆脱的发展困境,光明乳业不是没有求变过,甚至寄希望于“换帅”来盘活局面。


众所周知,不同背景的掌舵人往往会为企业注入不同的发展基因,当企业陷入瓶颈时,“换帅”常被视作破局的关键手。但对光明乳业而言,这步棋始终未能走活。


曾打造现象级单品“莫斯利安”、将光明推上200亿台阶的郭本恒,2015年突然辞职,后因涉嫌贪腐被调查判刑,其留下的增长势能戛然而止。


接任职位的张崇建、朱航明,在任期内也未能带领公司走向新高度,因光明乳业规模长期在200亿区间震荡,久久未能突破300亿元,三年后便被调整职务。


2018年,公司首位“70 后掌门人”濮韶华登场,一度引发行业对“年轻化转型”的期待。但现实是,业绩僵局未破,发展困局依旧,任职三年后,他与公司“老人”总经理罗海先后辞职,命运与前任惊人相似。


2021年至今,黄黎明接棒成为新掌舵人,不同于一开始信心满满,几年过去,其宣布的业绩目标从未达成。


作为被消费者视作“白月光”的老品牌,光明乳业频繁“换帅”带来的不仅是市场一次次的失望,更是对品牌情感价值的持续消耗。


六年内三次换帅,在路胜贞看来,“会让企业经营理念不断投射到产品上,形成游移不定的‘产品情绪”。这本是兼具情绪价值与品质信任的品牌,可如今,这种摇摆直接导致产品的消费价值与情感属性陷入混乱,在品牌与消费者之间筑起一道“隐形的情绪壁垒”。


当消费者找不到自身需求与产品价值的契合点,这种无形的沟通断流,终将让产品失去消费者的信任根基与情感寄托。


十年兜兜转转,光明乳业始终困在原地踏步不前,也正因这十年停滞,使其“早已错失全国化的红利窗口”。


朱丹蓬表示:“基础白奶市场已经被伊利、蒙牛牢牢垄断,留给其他乳企的空间,只剩下低温生鲜、奶酪等细分赛道。光明虽然以低温奶、酸奶为核心优势,但这一领域的增长天花板已清晰可见,很多竞品早就已经超越它,它的市场份额也正被君乐宝、新希望等全国性品牌,以及燕塘、辉山等区域乳企持续蚕食。其能依赖的,似乎只剩‘以上海为核心、华东为腹地,全国市场作补充,其他品类当点缀’的固化模式。”


如今,消费者仍在期待“光明”的归来,但市场不会永远等待。乳业江湖的竞争法则早已昭示,没有任何“过去的辉煌”,能抵得过“当下的行动”。



原创文章

已有0人收藏

+1

已有0人点赞

+1

发表评论

请先后参与评论

已有0

转发

入驻
机构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