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全球美容与个护市场预计在 2025年达到6,771.9亿美元,并将在 2030年突破7,990.7亿美元。而这其中,来自中国的出海品牌正快速占据新的空白。
当美国消费者发现:在美甲沙龙一次花几百美金,不如用同样的钱买一套能用半年的DIY美甲套装时,一条新的市场通道就被打开了。
这是全球美甲品牌 Makartt 的底层逻辑,也揭示了当下中国美妆品牌出海的新方向:不再靠低价卷流量,而是抓住细分需求,借品牌化和本土化撬动真正的长期增长。
国内美妆市场已经从高速增长期进入“疲态”,财报里巨头们的增速明显放缓,竞争加剧,国货品牌在大促中才能偶尔“惊艳亮相”。与此同时,海外市场却成为新的增长洼地。
根据 Statista 数据,全球美容与个护市场预计在 2025年达到6,771.9亿美元,并将在 2030年突破7,990.7亿美元。而这其中,来自中国的出海品牌正快速占据新的空白。
在亚马逊举办的广州“跨境咖·话美妆”专场上,WaveGlocal 对话了四位典型的美妆出海品牌代表:
JOVS 创始人 林俊宏(美容仪品牌)
BS Mall 创始人 林思思(美妆工具品牌)
Makartt 运营总监 区桂娴(美甲用品品牌)
HEETA 运营总监 林贤娜(头皮护理工具品牌)
从他们的经验和判断中,一个清晰的行业演进脉络浮现出来:中国美妆出海的下半场,已经从“流量红利收割”阶段,走向 “细分化 + 本土化 + 品牌化” 的长期增长阶段。
过去的三年,出海品牌的典型打法是:在亚马逊或独立站靠“多SKU、低价”迅速铺货,通过流量套利和广告投放短期爆量。但随着红利消失,这种模式的ROI急剧下滑。
在成熟市场,消费者更愿意为满足特定需求、场景、体验的品牌买单,而不是随便买一个“便宜的中国货”。
HEETA 的故事就是最好的例子。八年前,当大多数品牌还在做“全品类个护”时,HEETA 盯住了北美市场一个几乎空白的细分——“头皮健康护理工具”。“当时我们发现一个很特别的情况:北美消费者对头皮健康极度关注,尤其是防脱发、修复受损发质这块。”HEETA 运营总监林贤娜分享。
他们没有扩展到面膜、护肤等周边,而是用八年时间深耕一个窄域,把从手动按摩到电动护理、从不同材质到外观设计全部覆盖,最终做到北美 40%市场份额。
JOVS的路径同样典型。全球美体塑身市场规模已达 2万亿美元,但传统美容仪器因“需要专门时间使用”而导致闲置率高,用户每周使用频率常常不到3次。JOVS 的破局方式是推出 “穿戴式仪器”——超模衣,将微电流技术嵌入可日常穿着的衣物中,让消费者只需“穿上”,就能无感塑形。相比传统手持仪器,超模衣自然融入日常场景,彻底改变了品类的使用体验。
除此之外,还有哪些处在高速增长中的细分类目?亚马逊给出了示例:
很多中国卖家以为,海外市场人口少,不必像国内那样“细分人群”。事实恰恰相反——不同文化、种族、生活习惯带来的差异,比国内更大。
JOVS 的光电美容仪,就针对不同人群调整波段:白人群体,强化美黑功能;印度、东南亚市场,突出美白功效;其他市场,根据肤色、毛发差异,定制波段和能量值。
Makartt 也有类似的细分:针对“美甲新手”,提供简单、易用的DIY套装,强调体验感;针对“专业玩家”,提供更精细化的工具线和高级款式。这种基于人群的产品拆解,不仅提升转化率,还能降低用户的学习成本和退货率。
欧美高昂的人工费用,让居家护理成为美妆赛道新的增长引擎。以加州为例,一个美甲师单日小费收入就能达300美元,一个月可赚到9,000美元。结果是,越来越多消费者宁愿购买一套能用3-6个月的DIY美甲套装,节省大量成本。
对于用户而言:灵活性:在追剧、下午茶等碎片时间完成护理;性价比:一套产品能替代多次沙龙服务;个性化:自己设计、复刻 ins 上的小众款式,获得创作的满足感。这背后,是“低成本 + 高自由度 + 长周期”的综合价值,让家庭场景成为美妆细分赛道的增长引擎。
细分其实就是在用“小而美”对抗“大而全”——不贪多求全,只在某一领域做深做透,反而能在全球化竞争中找到独特坐标。
过去很多卖家认为,出海就是“把中国货卖出去”,但在市场趋于成熟后,真正能长期立足的品牌,都在做相反的事——生产当地需要的产品,用当地人喜欢的方式去卖。
JOVS 创始人林俊宏 总结道:“很多出海品牌遇到的挑战,其实是产品必须满足当地法规和使用习惯。在美国,每款产品光合规认证就要花掉近一年。没有这个投入,很难入场。”
不同国家法规差异极大:从安全标准、材料检测到包装合规,每一环都需要投入。而这恰恰是很多初期卖家忽视、最终被淘汰的原因。
在用户偏好上,调整也至关重要:JOVS根据不同肤色和毛发差异调整技术方案;Makartt发现欧美市场更喜欢夸张的纯色款式,而非国内流行的复杂样式,于是调整了产品组合。
欧美市场消费者极度看重品牌背后的文化表达。很多海外奖项申请表中,会要求品牌输出完整的品牌故事和价值观。
这也是JOVS在PR上持续投入的原因。林俊宏提到:“在欧洲和美国,我们被问得最多的是‘你们是谁?这个产品的故事是什么?’讲好故事,才能被接受。”
对于英语系国家,中国品牌能较容易找到本地化人才自建团队。但在西班牙、法国、东欧、东南亚等小语种市场,代理反而是效率更高的选择。林俊宏给出的方法论:当某市场体量超过3000万美元,就值得投入本地团队,包括售前、售后、本地内容和社媒运营等。
总之,真正的本土化是一个闭环,产品、品牌、运营缺一不可。
中国供应链的优势,让白牌产品能快速起量,但随着品类成熟、竞争激烈,毛利压缩、广告成本高企,卖货逻辑难以维系。未来的出海品牌,必须通过差异化的品牌价值,在消费者心智中获得优先选择。
美甲品牌Makartt运营总监区桂娴同样深信:“品牌才能帮助我们得到更好的发展,所以我们公司一直都在坚持品牌化的方向,从一开始,我们就没有想过做白牌。”
Makartt:三板斧打法
精准洞察需求:提前挖掘 DIY 美甲新趋势;
紧跟平台生态:结合亚马逊广告工具和社媒投放;
用社媒扩大声量:TikTok、Instagram 持续触达核心人群。
JOVS:用“教育”建立情绪共鸣 JOVS 认为,非刚需产品要通过 PR、达人合作和真实体验视频,建立用户信任和情绪共鸣,这也是亚马逊极度看重“真实评价”的原因。
Kantar 的方法论把品牌建设总结为:
被记住:在特定场景、需求驱动下,用户能第一时间想到你;
被选择:差异化是基于真实需求,而非“为了不同而不同”。
综合,跳出卖货思维,用品牌价值占位,才能赢得长远增长。
细分化、本土化、品牌化,是美妆品牌在全球市场长期立足的三条主航道。未来,能在这三条线上真正做深做透的品牌,才能在激烈的全球化竞争中脱颖而出。
原创
已有0人收藏
+1已有0人点赞
+1转发
发表评论
请先注册/登录后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