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事实上当我们把观众评分与影评人评分分开,某种意义上的“精英群体”对于毕赣的新片呈肯定态度。毕赣在新片中试图用更工整的手法,解读一个更通俗的故事,而对于新接触艺术片的观众,《地球最后的夜晚》基本上是他们最好的打开方式。
15年《路边野餐》横空出世,这部五十万投资略显生猛,甚至稍微有点粗糙的作品瞬间征服了影评人。毕赣这个名字也成了国内文青的又一个图腾。虽然《路边野餐》在商业领域没有成为《二十二》《冈仁波齐》这类商业艺术都取得成功的爆款。但是某种程度上毕赣仅仅用一部影片就成了精品的代言。
而毕赣的新片《地球最后的夜晚》虽然在戛纳颗粒无收,在金马奖上只收获了几个技术奖项,但是留给文青们的期待丝毫未减。在片方铺天盖地的营销攻势下,大量非核心影迷也在2018年最后一天走进电影院,去看“留名影史的60分钟长镜头”,体验“一吻跨年”的奇妙感觉。
于是2018年第二个被diss姓毕的导演出现了,在预售1.59亿的预售票房,首日排片超过40%。之后,首日票房达到2.63亿之后,第二天票房跌至一千一百万,第三天单日票房为184万。对于文艺片普遍呈嘉奖态度的豆瓣评分为6.9分。淘票票评分为3.6分,猫眼评分为2.6分。做个对比《逐梦演艺圈》的猫眼评分是6.8分。
口碑票房同时暴跌的《地球最后的夜晚》也影响到了片方华策影业,2018年第一个交易日,华策影业股票跌停,市值蒸发16亿。在观众疯狂吐槽电影看不懂,吐槽片方宣传欺诈的背后,暴露的恐怕是审美开放心逐渐收窄的群众与艺术电影的距离。
透支毕赣
相比于传统意义上对于文艺片,《夜晚》的投资规模已经接近业界高投资影片的标准,拍摄前期,华策影视与毕赣自己的荡麦影业拿到了海外的部分投资,拍摄过程中中影,腾讯,以及猫眼微影等逐步进入,解决了影片后期资金问题也让整体投资增加到了2000万。
上映前期,《夜晚》最后预售票房达到了1.59亿。15年毕赣前作《路边野餐》的总票房只有600万,而600万在文艺片领域票房其实已经不低。去年院线中的高口碑院线片《清水里的刀子》票房只有58.2万,《阿拉姜色》票房为244万。
影片宣发阶段,毕赣作为某种风格的代言,也参与了大量宣发活动。无论是《十三邀》还是《吐槽大会》都是对于毕赣本身人设和影片更紧密的绑定。同时片方把上映日期定在18年最后一天,打出“一吻跨年”的slogan,毕赣还接受了杜蕾斯的采访,官方推出了相关海报。
影响力更大的是,汤唯那支“地球最后的夜晚你会做什么”的视频在抖音上线并成功登上热搜榜。随后“你打算什么时候去见那个超级想见的人”的抖音模板引发大量跟拍。在抖音形成病毒式传播。
报复式评分
事实上当我们把观众评分与影评人评分分开,某种意义上的“精英群体”对于毕赣的新片呈肯定态度。毕赣在新片中试图用更工整的手法,解读一个更通俗的故事,而对于新接触艺术片的观众,《地球最后的夜晚》基本上是他们最好的打开方式。虽然影评人群体普遍诟病毕赣对于自我的重复,所谓3D长镜头的并没有更多意义,但是这是国内电影人能做出的好的艺术电影的观点是很普遍的。
遗憾的是,艺术片的入门门槛对于普通电影观众来说还是太高了。在鱼龙混杂,院线电影与网络大电影共同影响中成长起来的中国电影观众在目前的阶段,画面特效对于观众来说吸引力已经很低。18年电影票房,传统意义上的引进大片吸引力明显下降,观众对于现实主义题材,对于故事本身的渴求要求非常高。
而对于文艺片,故事往往是艺术片导演探索电影美学过程中首先舍弃的东西。或者说,他们对于在电影媒介中故事的呈现方式过于超前,这个范围内的低门槛也是普通观众难以爬上去的。跨年夜顶着寒风来电影院等着看爱情故事,等着一吻跨年的观众看到的是所谓“一个苹果吃五分钟”。不是每个走进电影院的观众都有兴趣和能力做出串起时间线索的复杂解读。归根到底,期望严重落空的观众们报复性的打出低分。
引用大世界制片人杨城的话,主创认为片子浪漫,宣发也认为影片所有特质里这一点最有可能和观众沟通。所以定个浪漫的档期,搞的浪漫的口号,弄些浪漫的物料。然后很多观众看完觉得不浪漫,也没毛病,个人理解问题,说营销作恶了,没道理。
本文由Morketing原创发布,转载请联系原作者。
已有1人收藏
+1已有1人点赞
+1转发
发表评论
请先注册/登录后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