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千亿市场
iBrandi品创获悉,昨日(12月12日),燕窝品牌「燕之屋」在港交所上市,股票代码为1497.HK。
据公开资料显示,燕之屋致力于研发、生产和销售优质的现代燕窝产品。其产品主要包括纯燕窝产品、“燕窝+”产品及“+燕窝”产品三种产品类别,以满足消费者在不同生活场景中的差异化体验需求。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报告,从2020年至2022年,按零售额计算,燕之屋连续三年为全球最大的燕窝产品公司,2022年的全球市场份额为4.1%。
具体到财务数据方面,2023年前五个月,燕之屋的营收同比增长12.3%至7.83亿元;净利润同比增长20.0%至1.01亿元。
此前的2020年至2022年,燕之屋的营收分别为13.01亿元、15.07亿元和17.30亿元,复合年增长率为15.3%,高于行业平均水平11.6个百分点并在同期的五大燕窝品牌中处于最高水平。
事实上,从燕之屋的招股书来看,其营收结构和盈利能力均维持着比较健康的水准。同时,在产品矩阵的研发和线上、线下渠道建设方面,也算是有一份还算可观的成绩单。
2012年,成立多年的燕之屋凭借着“碗燕”这款里程碑式产品的出炉,其开创了即食燕窝润养新时代。而在近两年,伴随着全民健康意识的大幅提升,既营养又具备一定养生作用,且方便食用的即食燕窝在消费市场中再度火热起来。
在iBrandi品创看来,包括燕之屋、小仙炖等在内的燕窝品牌近两年火热,离不开天时地利人和三方面。
天时:健康意识提升,进一步带动燕窝需求激增
一方面,《燕窝市场调研报告》指出,我国城镇人口中燕窝高价值的认知率达到了98.8%,有89.33%的受访者希望经常食用燕窝。相较于植物基这些新概念,包括燕窝在内的中式传统滋补品在市场教育方面其实不用花费太多力气。
另一方面,近三年来,大众的健康意识已经上升到一个新高度,无论是中式传统滋补品,还是功能性食品,日常养生已经被越来越多消费者当成一种习惯。
地利:线下虽“停滞”,但线上电商依旧给了即食燕窝发展空间
近三年来,虽然线下渠道一度面临“停滞”,但得益于即食燕窝的方便性,线上电商渠道对于即食燕窝来讲依旧是“红利渠道”。
2018年至2021年上半年,燕之屋线上平台的营业收入占比分别为38.92%、46.71%、55.51%、51.30%。线上平台占比涨幅达到了31.8%。
具体来看,在线上模式中,线上直销是燕之屋的发力点。2021年上半年,燕之屋通过线上直销模式获得的营收为2.73亿元,占据总营收的38.66%,在所有细分销售模式中高居第一。而线下市场销售增速低于公司收入增长速度。
人和:“熬最晚的夜,养最野的生”在近两年成为当代年轻人的养生现状。此外,相关数据显示,近几年燕窝相关滋补品的主力军为24-40岁年龄阶段的中青年,甚至更广泛辐射到00后。从区域分布来看,一线城市和新一线城市燕窝需求旺盛,占比接近七成。
事实上,相较于那些以年轻人为主力消费人群的品类、品牌,即食燕窝一方面备受朋克养生的年轻人追捧,另一方面,包括女性群体在内的中年,甚至老年群体,同样是他们的目标消费群体。
那么,在大健康与养生日常化之下,燕窝市场的想象力还有多大?
《2022年中国燕窝市场新格局研究报告》预测,中国燕窝市场规模有望在2025年超过1000亿元,成为下一个千亿市场指日可待。
只不过,作为食品,尤其是具备一定养生属性的食品,营销高举高打不是错,但包括研发在内的产品力才是根本。
据燕之屋招股书显示,2020年-2022年及2023年前五月,燕之屋的广告及推广费分别为2.36亿元、2.69亿元、3.26亿元、1.25亿元。与之相对的是,其2020年、2021年、2022年及2023年前5月,燕之屋的研发开支分别为1770万元、1900万元、2430万元、958万元。
另外,也有媒体曾报道称:“小仙炖一年广告费是六七亿元,所以别看它定价高,但它的天猫店是不赚钱的,利润空间基本上都营销掉了。”
事实上,养生食品本就容易被扣上“智商税”的帽子。2020年11月,辛巴团队在直播间售卖“糖水燕窝”一事,就曾在网上持续发酵。而类似的案例,也会影响燕窝在消费者端的口碑及说服力。2021年5月,小仙炖因为产品虚假宣传受到了处罚。
再加之,燕窝也并非无可替代,包括银耳等在内的一种中式滋补品都有可能成为用户替代燕窝的选择。
千亿市场,燕窝的钱景可观,但决定钱景如何的,依旧是产品,及保证产品质量的研发、配送、工艺、原料等背后的供应链能力。
转载联系作者
已有0人收藏
+1已有0人点赞
+1转发
发表评论
请先注册/登录后参与评论